2022年04月28日 

第02版:要闻

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

兰溪枇杷走上品质提升之路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昨天上午,记者在兰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的果香枇杷园看到,经过精心管理,大棚里的枇杷枝繁叶茂,已经进入挂果期,即将采摘上市。

  种植大户周庆权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枇杷迎来了大丰收,预计产量是去年的两三倍。目前,枇杷还未上市,已经有上海、杭州等地客商前来询问,市场前景看好。

  “去年,我的大棚精品枇杷身价达到了每公斤160元。而露天枇杷,每公斤只有20多元。”说起本地枇杷这两年迎来的变化,周庆权是喜悦的,“以前是种什么卖什么,现在不一样了,消费者愿意为好水果买单。而好水果跟人一样,需要好好打理、多多投入。”

  据了解,2015年,在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周庆权开始搭建大棚设施,成为第一批尝试温室大棚种植枇杷的农户之一。初尝甜头后,借助兰溪枇杷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周庆权不断扩大规模,现有大棚枇杷30亩,并建成了全市首套枇杷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统,能将大棚种植环境控制在理想状态,有效避免冻害、花腐、裂果等情况的发生。

  “品质提升了,价格自然也上去了。”周庆权告诉记者,科技带来的红利,更坚定了他依靠数字技术提升枇杷品质的决心。

  枇杷是兰溪的特色优势水果产业之一,已形成了以女埠街道、黄店镇为主的枇杷产业带。目前,全市有枇杷种植面积约2.2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达1万余吨以上,产值近亿元。

  浙江农业吉尼斯枇杷擂台赛冠军,浙江名牌、浙江名牌农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浙江农博会优质农产品金奖……“桂冠”之下,隐藏困境:枇杷的抗冻能力较弱。近年来,随着冻害、暴雨、高温等灾害性气候的增加,兰溪枇杷减产近八成,严重挫伤了果农积极性,果园管理日渐粗放,一系列因素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果品质量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兰溪积极开展枇杷品质提升行动: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进设施栽培示范;与科研院所建立院地战略合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创新项目引领和培育作用;研发兰溪枇杷配方肥,制定《兰溪枇杷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等3项团体标准……一项项提质措施应声落地,推动枇杷产业转型升级。

  “得益于环环相扣的品质把控和农业设施改造,兰溪枇杷品质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两张‘国字号’名片。每年举办的枇杷文化节,更是成了一道亮丽的乡村旅游风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市农业农村局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启说,如今,这一颗颗饱满的枇杷,成为兰溪农业的“金字招牌”,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果”“甜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