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村:垃圾分类让村庄靓了起来
记者 姜一峰
导报读 水清、河畅、地洁……昨天,记者走在上华街道陈家村乡村道路上,第一感觉是干净整洁,细看村民房前屋后,也是清清爽爽。在该村,原先农村常见的生活垃圾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门前一个个亮眼的垃圾桶。
对于陈家村村民来说,“垃圾分类”早已不再新鲜。但对于拥有14个自然村、人口较为分散的大村来说,落实好垃圾分类工作确实不容易。
近年来,陈家村以网格化管理、闭环化运行、常态化督查的“三化”机制,将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推进得有声有色。
如何破解垃圾分类工作?陈家村首先成立以党员、队组长、志愿者为成员的网格队伍,将一个自然村划分10至20个小网格,每个小网格指定网格长,并将户数、名单上墙。明确了网格后,各网格员每周到联系农户家检查垃圾分类情况一次,并登记在册,每月汇总到村红黑榜中进行公示,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
制度有了,“配套”政策也要跟上。在陈家村,为解决运输和处置问题,该村专门配备三名专业分类清运员,每天到农户门前上门手机垃圾、分类清运。清运完成后,将可腐烂垃圾运送至街道资源化站点,把垃圾变为有机肥。
如今,陈家村村民人人争先进位,争当垃圾分类“达人”。“垃圾分不好,一张黄牌警告。分得好,我们要鼓励支持,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陈家村网格长周旭明介绍,村里每季度都公布垃圾分类红黑榜,并给予一定的实物进行奖励。
村民郭爱华在上次红黑榜中名列红榜第一,获得了村里奖励的一份生活大礼包。“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领取了奖励,我感觉很有仪式感,以后将做得更好。”郭爱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