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法治理念烙印在公众心中
童庆荣:基层普法“点灯人”
“讲一个故事,说一些法律,明白一个道理……”每周日傍晚六点,阿荣在FM90.8兰溪人民广播电台的频率中准时开讲,《阿荣说法》栏目也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普法课堂。
阿荣,本名童庆荣。2005年8月的一天,阿荣走进兰溪电台录音间,开启《阿荣说法》栏目的普法之路。一转眼,已坚持了17年。截至今年8月底,《阿荣说法》已累计播出883期。
谈起开办栏目的初心,阿荣说,他想通过《阿荣说法》普及一些法律知识,增加公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只有当全体公民都有法治理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所以,这些年,阿荣一直都是以这样的初心来要求自己。
“理工男”苦读法律 成基层普法人
阿荣四方脸、平头,戴副眼镜,这位看起来非常严谨的普法人,在节目中总是能用平实的言语、诚恳的风格打动听众,将深奥专业的法律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传递给大家。
其实,这位严谨的普法人,原本是一名“理工男”,学的是农业。1988年,阿荣通过政法系统选调进入兰溪市司法局担任秘书,基于我国从上至下在公民中开展基本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制宣传教育第一个五年背景下,他加入了司法系统“一五”普法大军之中。
当年5月刚进入司法局,7月就开始进行法律培训,随即开设普法课堂,这就是童庆荣的学习节奏。
第一次的普法课堂是在水务局开展一场关于水法的讲座。虽然之前他背了一遍又一遍法律条文,然而还是搞砸了。他在讲台上紧张得满头大汗,底下的听众一片嘈杂。
第一次讲课的失败,深深地刺激了童庆荣,他在想,自己在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不懂法也不会讲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次失利,激起了他学法讲法的热情。于是,从那时起,童庆荣天天捧着法律书籍,一本本“啃”下来。自己懂还不算,他需要把深奥的法律条文翻译成大家听得懂的大白话,同时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融入普法课堂。就这样,他边学边讲,日积月累,课堂表述也越来越生动。
作为“一五”到“八五”普法宣讲团的成员,童庆荣的普法课遍布全市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农村文化礼堂等,目前已开讲660多场次,受众达八万多人,他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心中的普法责任。
走进录音间 开启《阿荣说法》
2005年,兰溪电台筹备开设一档普法栏目,童庆荣成为栏目的理想嘉宾。一方面他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他线下进行的普法讲座深受大家的喜爱。于是,《阿荣说法》应运而生。
然而,电台栏目和现场课堂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课堂上讲课会和听众有相互的眼神交流,作为主讲人能了解听众现在需要听什么或者是否感兴趣。但录音间是密闭空间,面对的只是话筒,需要和听众单方面交流。作为主讲人的阿荣,对比课堂上的童庆荣有了一些不适应和不自信。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阿荣的韧劲又上来了!他仔细揣摩电台语言的特点,向主持人丁建华请教基本功训练方法,以便使自己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出来依旧清晰有力。内容选择上更注重实用性,说《刑法》《民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新的法律出来,他都会在节目中第一时间进行解读。
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定位——“说法人”,把一个个案例转化为自己心中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从故事中说法讲法,用故事使听众明理懂法,还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加强和听众的互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荣发现有人听到他的声音会说“你就是广播里的阿荣”,有的听众会把自己的难题向他倾诉,寻求解决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听众还给他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书信,感谢他在节目中说的内容真正帮到了自己。这些,让他一直努力,一直坚持……
用法律知识为百姓排忧解难 做基层普法“点灯人”
凭借多年普法工作经验和一颗乐于助人的心,童庆荣从没间断过与法律相关的工作。2020年,童庆荣光荣退休,但他退休不退岗,继续在基层普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退休前,他参加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60周岁的他取得司法部颁发的法律资格执业证书。
从兰溪市司法局退休后,童庆荣被矛调中心返聘为“双民代办员”。他接手解决的第一件单方疑难问题是丽水青田90岁老人许仲甫的房屋产权问题。许仲甫分别于2003年4月、6月和2004年3月在兰溪某处购买了3套房产,但是办理房产登记时,由于一时糊涂,老人登记了虚假身份。2006年,老人想出售其中一套房产,却因身份信息不符而无法出售。多年来,老人奔波于各部门,结果得到的都是“户主信息不实,按政策不能办理”的答复。
2020年10月,几近绝望的许仲甫来到了矛调中心,童庆荣接待了他。了解事情全过程后,他作为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了许仲甫身份信息联合调查小组。在兰溪和青田两地奔波数次,在梳理、解决了法律法规问题障碍后,童庆荣将老人的房产问题反馈给不动产登记、民政、公安等部门,陪同许仲甫顺利完成房产信息变更手续,让老人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三本崭新的房产证。
从基层普法的第一天开始,童庆荣就感觉到了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更高了。依法治国的进程比以前加速了,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也逐年提高。这对像他这样的基层普法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习不止,从未懈怠”。
从未懈怠的童庆荣,不断尝试开拓自己的普法新平台,微信、短视频,这些都成为了阿荣的普法阵地。最近在电视节目中,他又开讲了《法治大讲堂》。
童庆荣说:“我是一个法律工作者,也是一个法制宣传员。我想我总要把我这个角色做得更好更久。只要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学习不止,普法不止。”
如果说法律是座灯塔,能指明方向、照亮航程,那么,童庆荣就像一个“点灯人”,他将自己的身心都奉献给了基层普法,把法治理念一点点烙印在公众心里。
记者 武金萍 徐悦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