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没有唯独兰溪有的“天津包子”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兰溪人管油煎包叫“天津包子”。
曾一度坚定地认为这是天津人的招牌,直到某个天津人说“我们那儿只有‘狗不理’”,这才明白,兰溪人嘴里的“天津包子”,就如同外国人口中的“左宗棠鸡”一样,都是“美丽”的误会。
盛立英1992年进城。老家洋埠的她,婚后务农,而姐姐在兰溪城里上班。也是因为想多挣点钱,在姐姐和姐夫的提议下,盛立英与母亲也来到城里,一家四口在延安路开起了一家小吃店。
“煎包是一开始就卖的,早餐是煎包和粽子,午餐是饺子。”盛立英说,开店之前,只是在其他店吃了一回,就决定做了。“油煎包,一看就会,口味是尝了别家以后做的调整,再慢慢摸索出来的。”
2001年,盛立英单干了。她和丈夫在老南门找了一间房管所的房子,给自己的店取名“立英小吃”。
脆和嫩,是盛立英和丈夫跟顾户沟通时最常用的词,一锅用农家菜籽油煎出的包子,火候全在于此。“脆”,指外皮酥脆,煎的时间更长;“嫩”,则指外皮柔韧,更有面食感,煎的时间略短。
“他可以记住很多熟客的口味,他们来了都不用说话,就知道火候怎么控制。”盛立英对丈夫的这项技能频频点赞,互相赞赏也是这对不善表达的夫妻展现爱意的方式。
独立开店20年,盛立英夫妻俩几乎全勤。每天4点半从家中出发,从煮粥、做豆浆开始,接着和面、拌馅。当两名雇工来到店里时,夫妻俩已经工作快两个小时了。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包子配方都没有变过,连夹心肉的供应商都还是同一家。”一个平底锅,可以同时煎五六十个包子。一天下来,平均可以卖出将近20锅。每逢节假日,数量就要翻番了,算下来就是1500至1600只。
这翻番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趁假期回乡省亲的在外兰溪人。许多人甚至会在吃完后,再打包带走许多,返回工作学习的城市,向他人分享家乡的味道。
盛立英的故事其实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写完,没有那么多的机缘巧合,也没有那么多的峰回路转,就是“一个普通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并以此改变生活”。在日复一日的烟火和跳动的指尖,从漂泊到自立,从就业到创业,从默默无闻到满街口碑。
通讯员 小 橘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