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艺术团 热衷公益演出
退伍老夫妻诠释“最美夕阳红”
□ 记者 蒋宇欣
“来来来,大家再来一遍。”昨天下午,在位于兰溪老城区的海峡心连心艺术团活动室,几位老人正聚在一起排练,为接下来的演出做好准备。77岁的康美华挥舞着双手站在前面指导,她80岁的老伴张健则在一旁打着拍子。每位表演者神情专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人生最美不过夕阳红。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不少老人退休后都“闲不住”,总是想着法子充实自己的生活,为社会、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康美华夫妇就是这样的“闲不住”,就是利用自己所长“折腾”出不少动静的有趣老人。
在花甲与古稀之年
登上舞台发光发热
张健和康美华都是退伍军人。当年,康美华是部队文工团的演员,因为都爱好文艺,再加上工作关系,她与张健有了接触。一来二去,两个人越来越熟悉,彼此也越走越近,最后经组织批准,喜结连理。
退伍后,康美华跟随丈夫张健回到老家兰溪工作。2005年的时候,张健发现妻子退休后,每天都出去与一些文艺爱好者交流、切磋,于是建议妻子将当时一起交流的10多位文艺爱好者组织起来,就这样,海峡心连心艺术团成立了。康美华任艺术团团长,负责编导节目,指导团员们排练;张健则成为了艺术团专职御用音响师。
下定决心要搞好艺术团的康美华和张健忙碌开来。
艺术团刚刚成立的时候,排练节目没有固定场所,于是,周边的公园、广场空地都成了他们的活动场地。四处打游击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随着加入的成员越来越多,场地问题开始困扰康美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四处联系练习场地。在社会组织的热心帮助下,艺术团终于有了自己固定的活动场地,告别了冬冷夏热的室外,转战到了室内。
在整个团队中,除了康美华是专业艺术团出生的演员,其他成员都是退休在家的文艺爱好者。康美华手把手地教艺术团成员,怎样压腿、如何站位,并在原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老年人的特征,创造性地进行动作的重组和创新,使活动量和动作难度适合老年人的年龄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排练,团员们表演的节目和形式渐渐多了起来,康美华决定去公益演出。首场在福利院的演出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大家也越发有信心了。之后,艺术团进农村、进社区,在丰富老年人退休生活的同时,也给群众送去了欢乐。
热心公益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其实,退休的这些年,我俩感觉比退休前都忙。”在康美华的家中,一张排练表张贴在床头,从周一到周日,每天下午排练2至3小时,从不间断。
“艺术团现在一年演出多少场?”面对记者的提问,夫妻俩掰着指头算了算,“有近20场吧。10多年了,能坚持下来,也要感谢团员们的积极参与和观众们的热情支持。有的团员家住得远,每天走路30分钟赶来参加艺术团的排练。”
十几年的时间里,艺术团不断壮大。在这个团队中,大多数是各行各业退休下来的老干部、老职工、老教师,也有热衷于爱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们都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康美华说,艺术团起初只表演歌舞、快板等节目,近几年得益于几位“专家级”志愿者的加入,节目的艺术性也提升了许多,多了戏曲、情景剧、小品、锣鼓说唱等,公益演出的路子也越来越宽。
“这些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环境好了,腰包鼓了,而且农村里的老人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提升了。我们每次去演出,都会把农村的一些变化记录下来,用三句半、相声等形式,演给当地观众看,大家都很喜欢。”黄梅戏《对花》、越剧《梅龙镇》、相声小品《家和万事兴》……这些节目,都是这夫妻俩根据下乡演出效果提炼出来的。
康美华、张健都说,多年来,艺术团去各村参加公益演出,给群众送去了欢乐,看到更多的老年人加入艺术团后晚年生活多姿多彩,他们心里也很欣慰。“只要大家高兴,这事就值。”
目前,艺术团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已80岁,大部分都在60岁上下。虽然团里的人来来去去,换了一拨又一拨,流动很频繁,但康美华表示,她和老伴会一直坚持下去,“不为别的,就想让老年朋友各有所得、各得其乐,健健康康共度晚年,同时还能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