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防秋燥 秋分时节养生重平衡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进入“秋分”节气,金风送爽,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此时养生可遵循《黄帝内经》里面所讲的“天人相应”的法则,让人体阴平阳秘,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在饮食方面,秋分时节,凉爽的天气容易让人食欲大增,这时可适当进补,不仅可以弥补夏季食欲不高的“亏损”,还能为度过寒冷的冬季储存能量。在饮食上要有规律、口味要清淡,忌吃辛辣、生冷、油腻、煎炸的食物,戒烟戒酒,忌暴饮暴食。要注意及时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值得注意的是,平和体质和气血不足的人群适合食用牛肉、羊肉,可补益气血、健脾温肾,但热性体质的人不宜多吃;鲫鱼、鲤鱼、鲈鱼、墨鱼等水产适合大部分人群,适量食用可补益气血;阴虚体质的人群可以在干燥的秋季适量食用猪肉、鸭肉等,可滋阴润燥。
秋高气爽,是运动的黄金季节。加强身体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使心胸变得开阔。市民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打太极、练习八段锦等。动作宜平缓温和,避免剧烈运动,应周身微热,汗出即止,勿汗出淋漓,以防阳气耗损。
秋分后逐渐昼短夜长,寒气逐渐上升,阳气趋向收敛,因此在起居上也要顺应自然规律,适当调整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天气的转凉,燥邪、寒邪、风邪也渐渐增多,人体免疫力下降。在秋分当令之时,借助阴阳消长的变化,可以在睡前适当泡脚,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有效提升自身免疫力。
此外,秋分时节,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产生忧郁伤感情绪,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要克服“悲秋”的情绪,应保持心态平和、乐观向上。可选择一些宁心安神的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等,也可登高望远,以开阔心胸,使内心豁达,从而安定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