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30日 

第06版:芥子园

育才为善我先知

我的父亲叫陈可仁(1922-2006),号先知,马涧西庄村人,先后在梅江区校、长陵初中、白沙初中、蜀山中学等学校任校长、总务等职。父亲生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眼下有块红色胎记,德善之相。他从小就在曹聚仁父亲曹梦岐创办的育才学校读书,受到良好教育,后来自己也成为育才的老师,一生兢兢业业、憨厚朴实、爱国爱党,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生前,每天的新闻联播是他必看的节目,大到国家大事,小到村里的小孩读书,他无不关心。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恰逢二十大即将召开,从国家繁荣到乡村振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又一次让我想起了父亲的一生。

因我从小就一直在父亲身边长大,直到考上兰一中才分开。父亲虽离世多年,但每每想起他在战争年代受的苦,想起他对我的爱,对国家、对教育、对集体的忠,公私分明,使我感动、流泪。父亲是在蒋畈的育才学校上的小学,那时候王春翠当校长,“先知”这个名号便是王校长给我父亲取的。后来,父亲一直使用这个名字,很多人只知道他叫先知,而不知道可仁这个本名。“即知即行学做真人”是学校的校训,“先知”二字恐怕也来源于此吧。那时候没有电灯,晚上点煤油灯看书、做作业,一夜下来,第二天起来洗脸,鼻子里的鼻涕都是黑的。我父亲勤奋好学,字迹隽秀,至今我还保留着他的一本作业本。他学业优异,育才毕业后考取了金华七中。后来,王春翠校长看他人老实、勤奋好学、肯吃苦,就把她的外甥女张静云(王春翠姐姐的女儿,塘下张人,据说她的名字还是曹聚仁取的)介绍给父亲,结婚后举案齐眉,白头偕老。

父亲到金华上初中时十几岁,那时候没有公交车,每次去金华都要从太阳岭翻山过去,一百多里路,山高岭深。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时候正是日本鬼子打到金华,沿途兵匪横行,抢劫、杀人之事时有发生。父亲与大爷爷的儿子陈可地,两人同岁,加上一个挑夫,虽有三人同行,但每次家里还是提心吊胆,生怕遭遇不测。战争年代的学校也是学无定所,听到枪声就要逃,今天在这个祠堂,明天又不知道在哪里了。教师与学生都搞得身心疲惫,饭菜都得自己带,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在一次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时,他眼睁睁地看着可地被国民党抓走,后来再也没有回来过。我大爷爷只有这个独子,日盼夜盼,泪以洗面,哭天喊地,都不见回家。至于是死是活,怎么死的,死在哪里,至今也没人知道。

我爷爷排行第四,没有儿子,两个女儿,我父亲是二爷爷过继给他的。1943年,二爷爷(59岁)和我爷爷(54岁)相继去世,家里再没有钱供父亲上学,只好辍学回家了。1947年,曹聚仁与王春翠要筹建育才初中,王校长就把他叫去帮忙。在建初中校舍的时候,他还让人运去了不少木料。初中开办后,他又成了学校的老师,白天教书,晚上还要参加中共兰北区委地下党组织会议,为他们做会议记录。当时,我们西庄村里有将近20个党员,我父亲虽不是党员,但因为党员中不识字的多,当时的区委书记方正看父亲老实,又有文化,所以就请他去做记录。父亲口风严实,做事严谨,深得党组织的信赖。这一段经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更加坚定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但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他没有入党,一直保持着无党派的身份。在他看来,只要心中有党,照样能为党做事。

育才学校在王春翠校长的组织下,还办起了文宣队,父亲在里面拉二胡。我们村的可逸、可宣、冬梅都是他的学生,后来在他的影响下,也都从事教师职业,先后都当上了校长。

解放后,父亲被调到墩头杨村担任梅江区校的第一任校长。学校创办初期,百废待兴,甚至连工资都没得发,只给他们四亩田自立更生,而且种的粮食只能吃不能拿。父亲耕耙耖种,样样在行,学校老师没一个不佩服的。

我生于1949年,四岁的时候家里有了弟弟,为了减轻家里的压力,父亲就把我带到了身边。我从小懂事,不哭不闹,父亲也很疼爱我,从不骂我,也不打我。那时候还没有幼儿园,他们上课我就躲在他们窗口听。

父亲先后当选为浦江县第一至第三届人大代表,梅江划归兰溪后,他又担任了兰溪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他虽然当上了校长,但还兼着五、六年级的数学课。他还经常要到县里开会,周六下午学生放假后,他还要给全体老师上函授课,因为当时大多数老师的文化程度也都很低。办公条件很艰苦,父亲和老师们一起白天上课,晚上四人一组,在一盏煤油灯下备课、改作业,经常到深夜。有时候肚子饿了,就用自己地里种的白菜烧点面汤充饥。

父亲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关心,把他们当自己的子女看待。对辍学的学生,他都亲自上门动员,对生活困难的,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重返校园。父亲用自己省下来的米,去换学生的玉米、蕃薯等杂粮,让他们吃得更好一些。他还动员老师们也这样做。到现在,很多比我年长的人碰到我都会翘着大拇指跟我说:“你爸是个大好人,要是没有他叫我上学,就没有我今天这么幸福的生活。”他们中有的当过兵,有的当过领导,有的当过医生,还有的当过工人,如今都退休在家,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父亲先后在蜀山中学、长陵初中、白沙初中工作过,一直到1980年11月退休。退休后,大家推他当白沙退休教师协会会长,直到后来生癌病逝。1986年,经曹艺等曹氏后裔呼吁,在全国政协副主席邓颖超与兰溪市副市长张燕翔等关心下,育才学校在近外阳村规划筹建,父亲得知后十分高兴,去工程项目部帮忙,做监工,直至校舍建成。生前他勤俭节约,对子女很克扣,但对村里的公益事业却十分慷慨,修桥铺路,修厅修殿,每次都积极带头,是捐献最踊跃最多的一个,而且每次都主动承担记账等工作。至于写春联、取名字等一些举手之劳的事,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我和弟弟妹妹们一商量,决定不搞什么祭祀活动,而是以他的名义在村口造了一座过路凉亭,供行人休憩,并取名为“先知亭”。如今我也是一名退休教师、老党员,想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向中共二十大献礼,同时激励后辈们不断前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陈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