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6日 

第07版:万象

专家:用户需警惕诱导欺骗借贷服务

以小额赠送为诱饵,各类App频现借贷广告

打开不少App,最后的广告都会引流到互联网金融或借贷类广告,网友不禁感慨“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记者发现,不少App以赠送会员、话费充值等为诱饵,吸引用户填写个人信息,甚至缴纳一定费用,开通或为网贷服务留存信息,一些年轻人甚至全程被蒙在鼓里,被提醒还款才发现。

以小额赠送为诱饵,各类App频现借贷广告

“打开打车类App,跳出的是金融广告;看看旅游类App,显示的也是借贷广告;想要看个视频,也是让人贷款,手机里三四十个App,基本上都有借贷类广告……”20多岁的小李告诉记者,这些广告让她觉得“有点烦”。

“比如我在看剧,App就说必须要充会员才可以继续追剧,不过,有一种办法可以赠送一个月的VIP,点开一看,原来是要办小额贷款业务,一个月的VIP也就值10多元”小李说。

记者看到,市面上常用的50款软件,涵盖了吃穿住行各种品类,其中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借贷功能,这些服务用不着繁琐的手续,只需消费者简单在App上申请,这让借钱似乎成了一件易事。而这些广告有的出现在平台首页醒目位置;有的隐藏在一些福利和红包中间,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用户使用;个别还会展示借贷信息广告,便于消费者直达第三方借款产品。

年轻人风险意识弱,贷款广告趁虚而入

“看到是大平台,利息也不高,我就填写资料试了一下,于是被诱导贷款,还不允许我一次性还清”“付款10元就可以减9.9元,我就办了这个贷款,之前也稀里糊涂地办过一些贷款,后来征信上显示我有27家贷款公司的贷款”“贷款广告说利息很低,我以为还款就是本金+利息,谁知还要还担保费、保险费和服务费,太不合理了”……

有不少年轻人表示,当初借贷时,屏幕上年化利率7.2%起、“理性借贷,合理消费”这一行行灰色小字在花式介绍借贷内容的屏幕中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有用户事后追悔道:“钱给我了,滋生购物的欲望,用完了还不上怎么办?平台出律师函,找催债公司,这不是害人吗?”

“做借贷APP多起来,是因为金融是APP流量变现较为理想的方式。嵌入式金融较为快捷,将一些金融企业的借贷或者支付功能嵌入到APP当中,可以为金融产品引流,也可以通过金融产品销售来获得渠道收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说。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认为,互联网尽头是借贷,是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更精准获得用户的信息,更准确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做借贷也是最快变现的方式,潜在利润非常可观。

专家呼吁消费者理性借贷、理性消费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借贷需求的升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尚不具有银行借款门槛的用户需求。不过,借贷方发展迅猛,始终是一个获得巨额利益的行业,非理性借贷行为会影响到用户的个人前途与发展,借贷行为还是需要理性。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理性借贷很重要,对借贷广告还是需要理性看待,特别是年利率水平,是否触及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红线等,都会影响未来个人借贷成本或者违约风险。如非紧急情况或者必要需求,还是减少借贷的频率,理性操作。监管层面需要紧盯互联网借贷公司的利率情况,是否符合合规要求,尽量呼吁消费者理性借贷、理性消费。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为,利用“猫腻”或者以低息、无息为噱头来诱导用户的借贷,可能涉及到虚假诱导宣传或诱骗,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刘兴亮建议,做金融生意的APP平台应该做出一些整改,一是要把一些优惠活动的领取方式讲清楚,不要故意诱导或虚假宣传;二是借款贷款服务的利息和借贷平台要以显著标识注明,如果需要跳转到第三方平台必须要经过用户同意,而不应该以低息甚至无息去诱导用户借贷的行为。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