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后浪”的初心与挚爱
邵辉:传承与热爱中医药文化
兰溪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古称“流丹之溪”,是历史上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与浙江慈溪、安徽绩溪并称“药都三溪”。兰溪更有近代中医教育的奠基者张山雷,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列为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名中医之一。
“90后”兰溪人邵辉从小热爱中医学,目前,他作为兰溪市中医院治未病科的主治中医师,不仅将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发挥自身优势,改良传统枇杷膏制作方法,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农业,形成枇杷膏产业,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推广八段锦
把健康带给更多的人
前不久,兰溪市女职工在市府广场举行“健身气功·八段锦”比赛。比赛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参赛队员动作行云流水、刚柔相济,一招一式之间将八段锦刚柔相济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对于八段锦,邵辉可不陌生。早在2015年,邵辉就将八段锦带进了全市机关单位,成为工间操,让练习八段锦的职工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前几天,邵辉回到小学的母校,教老师们学习八段锦。一招一式,邵辉讲解得很细致。
作为治未病科的主治中医师,邵辉觉得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就能有治未病的基础。而练习八段锦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是在大学里学习的八段锦,那时候我对于中国武术很痴迷,我和同学一起创立了学校的武术协会。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坚持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健身气功。”邵辉说,“我以前体质不好,一年要感冒好几次。接触了这类健身气功,感冒也少了。有了自身的经历,我就想把这些带给更多的人。”
不仅如此,邵辉还将八段锦的一些理论知识与针灸的实践相结合,研究通过锻炼方式达到经络的疏通效果,减少针灸的次数。邵辉说,“我会去想,如何用更少的针,达到解决患者病症的效果。”
小儿推拿 让他收获满满
每天早上,邵辉在诊室会迎来许多有各种疾病的宝宝,包括便秘、腹泻、斜颈等。“来的宝宝大多数都很小,小的就几十天,大的也就七八岁。”接诊每个宝宝,邵辉都要认真了解宝宝的病史,然后对于不同的病症找到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揉等推拿手法。不过,很多来就诊的宝宝和邵辉已经很熟悉了。
市民张先生的宝宝今年两岁,时常有便秘的症状。他一有空就带着宝宝来邵辉这里推拿。“之前试了几天,感觉宝宝的便便顺畅多了。而且推拿对于宝宝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宝宝不肯吃药,喂药也实在麻烦了。”张先生说。
一整个上午,邵辉要给七八位宝宝推拿。“有时候觉得这个手很累,要不断地揉穴位,但看到宝宝们越来越好,也就挺开心的。”邵辉说。
邵辉的小儿推拿从三年前开始,在进修学习了小儿推拿以后,邵辉遇到了第一个斜颈宝宝。据了解,斜颈是由于一侧颈部肌肉发生挛缩或颈椎发育畸形导致患者的头部向一侧歪斜引起的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颈部活动受限。一般以先天性肌性斜颈相对常见,如不及时纠正,将对患儿心身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邵辉记得,当时孩子的父母带宝宝过来看的时候,他才出生25天。“当时我看到他,脖子边上肿了一个包块,孩子转头很困难,而且包块摸上去很硬,如果不尽早干预,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对于小宝宝的斜颈,中医治疗主要包括:推拿手法治疗,大多以胸锁乳突肌和肿块作为重点操作部位,以按揉、推揉、拿捏、弹拨、捻转、牵拉、旋转及拔伸为主,可有效改善肌肉挛缩。
“小儿推拿的手法,起到消肿的作用,让血液流通,这样就会消除斜颈的症状。但小儿推拿并不是一次两次就会好的。”邵辉记得,他给孩子每周都要推拿两三次,一直到孩子八九个月的时候,宝宝已经恢复正常了。直到宝宝一周岁,邵辉才结束治疗。“后面几个月的推拿起到一个巩固的作用,在这一年的治疗期间,我和宝宝的父母亲从陌生到熟悉,看到宝宝从小小的抱在手里,到后面能扶着走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邵辉说,现在这个宝宝已经上幼儿园了,非常活泼。
“我现在要给六七个患有斜颈的宝宝推拿,虽然每个人恢复得不一样,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推拿,他们一定会恢复的。”邵辉说,“经过这三年小儿推拿,我想以后开设一个小儿推拿的课程,让家长过来学习基础的小儿推拿手法,这样有些症状轻微的宝宝在家就能痊愈了。”
2021年,邵辉作为第二批专业技术人员,前往四川巴中通江县,在通江县中医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帮扶挂职工作。在挂职的针灸康复科,分享了针刺手法、运动处方、治疗思路的经验,开展了温针灸、放血疗法、小儿推拿技术等技术。在三个月的挂职中,共接诊针灸患者近150人次,小儿推拿接诊近80人次,跨科会诊3次。这段援川3个月的经历对于邵辉来说弥足珍贵,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段光彩。
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农业 带动村民共富
在十几岁时,邵辉就喜欢上了中医。在他看来,中医是一门很古老而深奥的学科。在学成归来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让邵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家在女埠街道金家村,村里历来有种植枇杷的传统。我家也种有一小片山头的枇杷,大概有400棵枇杷树。每年到了枇杷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采收枇杷。”邵辉说,枇杷季很短,只有二十多天。除了卖新鲜枇杷,邵辉记得小时候,母亲会把多余的枇杷熬成枇杷膏。一有咳嗽,就会舀上几勺,用温水重开,喝个几天就好了。
古人总结枇杷“秋萌、冬花、春实、夏熟”,称枇杷“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对于自家熬的枇杷膏,邵辉觉得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枇杷的药用价值。他想将所学融入其中,改良传统熬制枇杷膏的方法。经过不断地尝试,邵辉以去核、去柄的枇杷为基础,将枇杷叶、罗汉果、冰糖、生姜等辅料一起煮,取其汁水,浓缩出精华,得到厚厚的枇杷膏。
“中医来源于大自然,讲究要顺应自然规律。做枇杷膏是将中医药文化与农业相结合,枇杷叶入药制膏,是中医理论药食同源讲究中最重清肺降气的一味。”邵辉说,这样调制的枇杷膏,相比之前更加具有药用价值。
2020年起,邵辉开始尝试用铜锅古法熬制枇杷膏。最初产量不高,经过努力,到了枇杷季,邵辉的枇杷膏年产约3000公斤。目前,邵辉的枇杷膏已实现品牌化运营,也带动了当地更多村民加入枇杷膏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记者 沈冰珂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