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完一本书了?
世界读书日,聊聊关于阅读的故事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与书本和阅读相关的日子,每年都会提醒着我们,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去读一本好书。
记者从兰溪市图书馆了解到,去年市图书馆借阅量为29万册次,主要以学生群体为主。目前市图书馆藏书有59万册,最多的是文学类,其次是历史地理类、教育文化类。2018年,市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合作的“你买书,我买单”活动开始以来,到现在已经借阅了2万册图书。为了方面群众阅读,全市开放4处悦读吧,分别位于李渔路芥子书屋、兰创、光膜小镇悦读吧和清河路悦读吧。
阅读,是给心灵填上空白的补充。经历了匆忙疲惫,我们的心灵也需要一方栖息处。本期故事版,分享部分读者与阅读的故事。
读书看报是几十年来的习惯
在一个阴雨的午后,记者走进市图书馆,一股子书香迎面扑来。在市图书馆一楼的阅览室,有几位老读者在认真地看报。管理员介绍,这几位老读者天天都会来这里阅读,很少有缺席的时候。
阅览室黄色的桌椅,十分富有年代感。四周一圈摆放着各类报刊、杂志,供读者阅读,要看什么报纸、杂志,一目了然。
今年76岁的老读者名叫诸葛友,他每天都会在阅览室里呆上2小时左右,“我看的比较多的是报纸,像是《都市快报》《金华日报》《兰江导报》,还有一部分杂志。”诸葛友说,他家就住在附近,到图书馆很方便。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两三年了。
78岁的徐炳贤对于阅读习惯已经坚持了几十年。“我从退休以后就天天来图书馆看报,我住在青松,走过来大概5分钟。”徐炳贤说,他看报关注的是国内外新闻,相比于看电视,看报纸更加有趣味。
年纪最大的老读者要属李兆康,今年92岁了,带着一副老花镜,耳朵也不太灵光,但看起报刊杂志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慢。“我比较关心国际形势和地方新闻,像《参考消息》《生活文摘报》《环球时报》等报刊,一过来就要看的。”李兆康说,自己年纪大,也不会其它的文娱活动,午饭后,慢悠悠地走到图书馆,看看报纸挺不错。
看书涉猎广泛拓展孩子视野
作为借阅量最多的学生群体,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婷婷可喜欢看书了。她的母亲是家庭主妇,对她的阅读挺关注。“我一有空就会到图书馆来看书,尤其是夏天,经常和妈妈到图书馆看书。”婷婷说,照着学校的读书清单,她经常来图书馆借书。有的时候清单上的书看完了,她就看一些科普书。婷婷的母亲告诉记者,她自己看手机看久了会感到头晕,还是看书比较好。“我比较喜欢看杂志,像是短篇小说、小故事。给女儿借书的话,会根据她的爱好来借,我们在家会有亲子阅读时光,一起看看书,交流心得。”婷婷的母亲说,看书能拓展孩子的眼界,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今年2岁的茂茂虽然还没有上幼儿园,但和父母一起看绘本是茂茂每天都要做的事。有时是早上,有时是睡前。茂茂看的绘本很杂,有童话故事《南瓜宫殿》,唐诗启蒙,自然认知书等,从行为习惯、文学启蒙到自然科普,都有涉猎。
一开始,茂茂对绘本并不感冒,妈妈给她讲的时候,总是刚翻两页,她就去玩别的玩具了。但渐渐地,她的注意力被绘本吸引,一本绘本讲了又讲,一点也不会厌烦。“茂茂现在对绘本熟悉了,她能自己拿着绘本,看着上面的图画说给我们听,而且能将一个小故事说下来。”茂茂妈说,每天晚上睡觉前,茂茂都会缠着她讲一个绘本故事。对于简单的唐诗,像是《悯农》《咏鹅》《静夜思》这一类比较简单的,给茂茂教上一两天,她就学会了。“最快的一首《春晓》,外公只给她念了两遍,她就会背了。”茂茂妈说,在孩子阅读方面,家长的引导很重要。通过阅读,茂茂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提升,说起话来像个小达人。看着女儿在阅读中成长,茂茂妈难掩欣喜。
好书推荐
春末夏初,正式读书好时节。在这个适宜读书的季节,市图书馆副馆长祝晓峰给大家推荐了几本好书,愿大家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找到阅读的价值。
《国学与人生》傅佩荣
这本书为我们列出了值得学习的国学经典,比如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经典,以及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儒家主张人性向善,人永远有向上提升的空间,从儒家经典,我们可以学习德行修养;道家肯定道在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智慧和觉悟。两家各有所见,但都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自由和尊严,引导人摆脱命运的挟制,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启示。
《百年大党正年轻》李君如
百年大党,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为什么说“百年大党正年轻”,怎样才能使百年大党“永远年轻”?面对这个时代之问,这本书从“百年大党正年轻”的新颖视角,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朝气蓬勃的基本经验,彰显了我们党面对各种危机,善于危中寻机、困中破局的制胜伟力,揭示了我们党厚植根基、实现长期执政的成功秘诀,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奋斗。
《我们仨》杨绛
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丈夫钱钟书,以及她因重病而早早离世的女儿钱瑗,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一生的庇护所。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于92岁高龄时所撰写。当时她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已相继离去。一个92岁的老人,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全书风格哀而不伤,为读者展现了一家人严谨的治学精神、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闲情偶寄》[清]李渔
《闲情偶寄》被誉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典范。本书选取颐养、饮馔、种植、器玩中的绝妙佳作,堪称一部赏心乐事雅集。生活琐细、平常之物,在李渔笔下,皆有大美。愿你至情至性地活着,以自己的方式找到生活中的乐趣。 记者 沈冰珂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