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0日 

第06版:城事·人物

“梅三代”返乡创业 科技赋能逐梦梅山

汤须钧:让农业变得“智慧”起来

从兰溪城区出发,沿S314省道驶入马涧镇,五十里杨梅长廊映入眼帘。青山连绵间,一座座白色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天刚蒙蒙亮,汤友贵家庭农场负责人汤须钧就扛着工具往杨梅大棚里走。前不久,他的家庭农场刚结束热闹的杨梅采摘,现在赶紧进行杨梅采摘后技术管理,确保来年的好收成。

曾几何时,跳出“农门”追寻更好的生活,远离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是几代人的梦想。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市打拼出一席之地的大学生,却又回到“农门”返乡创业,他们的举动让父辈们感到惊讶,也面临一些质疑。2016年,汤须钧回到农村当起了“梅三代”,跟着父亲学习种植杨梅,并通过科技赋能,改变了杨梅“靠天吃饭”的种植传统,让小杨梅成为了甜蜜致富的大产业。

跳回“农门”当农人

“阿汤早啊!”路口碰见汤须钧,村民个个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兰溪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之称,杨梅结果期积温高、回温快、昼夜温差大,独特的立地和气候条件成就了兰溪杨梅的好风味。每到六月杨梅成熟的时候,马涧镇家家户户都忙着采收杨梅,树上红透了的杨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汤须钧也和大家一样忙碌着,一起干活的工人都亲切地叫他阿汤。

看着现在脚踩泥土,每天在大棚里和杨梅“过日子”的汤须钧,你肯定想象不到,几年前的他还是大城市里的健身教练,“当时很喜欢健身,想从事这一行业,我爸也非常支持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在一次意外中,我骑摩托车出车祸了,手上打了钢板,健身行业就没法继续了。”他说。

阿汤家的杨梅,是从爷爷辈开始种植。父亲汤友贵是马涧镇的杨梅种植大户,承包了130亩地种植杨梅,其中110亩为大棚杨梅。在家养伤的三个月里,阿汤看着父亲每天辛苦地打理着杨梅生意,逐渐花白的头发对他触动很大,他决定回来和父亲一同打拼。

“一年365天,父亲有360天在山上管理杨梅,真的很辛苦。”汤须钧坦言,刚开始,他对杨梅种植一窍不通。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跟在父亲后面学习如何修剪、施肥、清园……

杨梅路上的科技带头人

时代在变,种杨梅这件事,也需要改变。

汤须钧回乡后,一心准备要给父亲的杨梅产业带来新气象。

农场里,有一块大屏幕,这便是“梅”好农场大数据平台,也是汤须钧的主战场,上面显示着温湿度、土壤、水肥等各种图表和数据。

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的喷灌、滴灌技术,自动卷膜系统,温湿度可控系统……在智能化调控下,杨梅的品相和甜度接近完美。“点点手机就能管好大棚,比管理露天杨梅轻松多了。”汤须钧告诉记者,利用智能化设备,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病虫等方面都能进行精细管控,提升了杨梅质量。

大棚外,园区内进行了宜机化改造,铺设了5000多米的操作道,600多米的山地轨道,爬山虎、无人机等适用农机也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仅无人机飞防一项就可节约用水80%左右,每亩节约人工成本270元。”汤须钧说。

正是这样的精细加科技化管理,造就了汤家杨梅独一无二的鲜甜口感,每公斤最高卖到240元,其中质量最好的杨梅,单颗售价就要12元,还“一梅难求”。

让农业变得“智慧”起来,汤须钧在创新上一直没停下脚步。因为杨梅大多栽培在丘陵山地,杨梅采摘及运送下山成为梅农们致富路上一大“拦路虎”。一方面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且效率低。另外一方面,杨梅采摘后,如果无法及时运输下山,在冷库中进行预冷,高温下长时间运输,杨梅易损坏,新鲜度也会打折。

看着扛着沉甸甸的杨梅下山,累得直不起腰的工人们,汤须钧又有了新的想法:用无人机来运输杨梅。无人机最适合用在山区里,又可以打药,又可以吊东西,特别省力、省工。

花费六七万元买台无人机,起初,父亲汤友贵并不同意,他认为在山里“空运”水果,这简直是异想天开。但在儿子的软磨硬泡下,汤友贵还是同意了,但对于无人机能否达到效果,他一直持怀疑态度。

“3、2、1,启动作业……”试飞那天,一架农业无人机徐徐起飞,在汤须钧的操控下,螺旋桨迅速转动,腾空而起。梅农将一篮杨梅挂在无人机下,短短五六分钟,便顺利抵达目的地,平稳落地。

看着一框框杨梅从树梢直达冷库,汤友贵感叹:“没想到无人机真的起到了作用,一次可以载重60公斤杨梅,减少了不少人工。年轻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为农业带来了种植新模式、新思维。”

一条视频让兰溪杨梅出圈

提到汤须钧,周围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阿汤名气比他爸大多了”。

“机器换人”,省了劳力,提了效率,解决了杨梅下山难问题。而为了打开杨梅的销路,让更多人了解兰溪杨梅,汤须钧在空余时间还和女友一起策划拍摄起了短视频,并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点击量最高的一条甚至达到了48.1万。

“作为深受互联网影响的一代人,我也想通过视频和观众们讲与杨梅有关的一切。杨梅除草了,施肥了,杨梅的传说故事……这些都是我视频中的内容。”想要吸人眼球,必须提升视频的质量,既要有精准易懂的表达,也要有好看有趣的表现形式。汤须钧白天在山上忙碌,晚上学习研究拍摄技巧,商讨视频怎么拍好看,脚本怎么写出新意。“随着一条条短视频的发布,我们的农场多了很多粉丝,也接到了更多订单。”汤须钧笑着说。

智能农机“上山入地”、科技化种地,数字化“无人农场”……在汤须钧看来,农村的广阔天地不仅可以寻找“诗和远方”,农业也能变得“高大上”。对于未来,他还有很多期望和设想,“我希望不断提升自己,利用新技术、新种植模式,壮大产业,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

记者 蒋宇欣 李 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