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诈骗团伙内部“教材”曝光 根据反诈宣传“不断学习改进”
近日,被骗至缅甸诈骗园一年多的中科院博士张先生再次发声,向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提供了两份从缅甸诈骗团伙手中获得的材料,一份是16页的所谓“业务专业知识”,另一份是21页的“聊天范例”。透过这两份材料,能梳理出哪些诈骗套路?
诈骗人员多伪装高学历单身女性,并根据国内反诈宣传“不断学习改进”
为了提醒大家远离诈骗,张先生将两份在缅甸时通过电子邮件转发才留存下来的“学习文档”发给了记者。其中,16页的“业务专业知识”有11000多字。
“这份资料是今年8月份的版本,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诈骗的人也会每天学习新知识,还会针对国内宣传反诈的案例改进自己的诈骗资料。诈骗团伙会要求我们记下这些内容,如果记不下来,会被罚抄写,此外还有考试。诈骗聊天时特别看重细节,细节做得不好容易露馅。”
张先生所在诈骗团伙主要实施金融诈骗,会先从什么是加密货币、为什么数字货币会成为主流等知识学起,同时还要了解公司的软硬件系统,为后续电信诈骗铺路。
在这一套“业务”中,最重要的是打造人设。张先生表示,文档中详细列出了这些诈骗人员要塑造的“女性特质”。
“塑造的形象一般是30多岁的白领女性,单身或离异,兴趣爱好会包装成喜欢健身、高尔夫等高端项目。身高一般在170厘米左右,体重50公斤。学历方面得是名校毕业,在比较知名的公司里担任白领。”
诈骗文档显示,诈骗团伙的目标群体偏向中老年男性。诈骗人员会把自己塑造成特定的完美女性形象,除了年龄合适、形象好、气质佳,性格上还得积极阳光。
“聊天范例”中先聊感情再谈投资,“欲擒故纵”让受害者主动上钩
如果说“业务专业知识”只是掌握了理论,21页的“聊天范例”文档则展现了如何“实战”。
“聊天范例”展示了一位“女性”和一位60多岁退休男性之间的对话。诈骗分子伪装成女性,首先发给对方一张颜值颇高的照片,介绍自己是一位38岁的网络技术公司白领,言谈间十分注重展现温柔的一面。
张先生说,“聊天所用的照片是从网上偷的,诈骗人员相当于演员,演得越像越好。我们要学习女性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护肤、美容、瑜伽等。‘实战’中还会分析聊天中存在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就是为了让人设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在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之外,诈骗“专业知识”文档还要求团伙人员将祖籍、才艺、经历、生活故事等细节设置好,其中需要塑造一个“近亲”的形象,可以是叔叔、阿姨、舅舅等。
诈骗人员会同时与几位受害人聊天,经过大量的对话套取受害人的工作、住址等信息,判断对方是否有钱、是否容易上当,并梳理每个受害人的特征加以标注。
等到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后,就可以从感情话题转到金融投资。“常见的办法是,在跟客户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终止聊天,过一会儿告诉对方,‘刚刚我的老师突然告诉我,有一个市场不错,让我去交易,您看,我赚了不少钱’。”
张先生介绍,“我们跟受害者聊天时会隐藏自己的目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聊投资、金融方面的话题,就只聊兴趣爱好,获取到感情信任后才会提投资,而且不会主动邀请对方投资,只是说自己投资赚了钱,这样一直吊着对方,让他自己上钩。”
张先生提醒,防骗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首先要谨慎添加不认识的好友。其次,如果对方提到投资相关的话题或者靠投资赚了很多钱的亲戚朋友,就一定要提高警惕。
据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