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第05版:关注

“萝卜刀”风靡校园惹争议

家长担心孩子出现暴力倾向,建议加强规范和监管

随手甩一甩,“刀刃”出鞘、归鞘收放自如,伴随着操作发出机械结构碰撞的“啪嗒”声,拿在手里颇为“炫技”吸睛。这款名为“萝卜刀”的玩具,最近在兰溪中小学生当中火了。

什么是“萝卜刀”?这种玩具适合中小学生玩吗?在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之时,“萝卜刀”也引来不少争议。

突然爆火,网红“萝卜刀”成玩具新宠

“这东西为什么会爆火?完全get不到玩它的兴趣点在哪呢?”最近,家长郑女士在朋友圈无奈吐槽。因为,她在读小学的女儿书包里发现了这款名叫“萝卜刀”的玩具。

自今年秋季开学以来,“萝卜刀”迅速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的新宠。据介绍,“萝卜刀”是一款彩色塑料的仿刀玩具,借助自身重力实现刀体滑动,通过手部操作实现刀体的甩进甩出。

记者在部分校园周边的文具店走访时发现,各式各样的“萝卜刀”都被摆在店门口较为显眼的位置。这些“萝卜刀”款式丰富,不仅有流沙款、夜光款、超大款,还衍生出了“萝卜爪”“萝卜枪”“萝卜球”“萝卜锤”等五花八门的款式,价格从几元钱到几十元钱不等。

“每天都有人来买,我们其实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流行起来。因为有孩子过来问有没有这款玩具卖,我们才去进货的。”店主说,这些小玩意已经成为了店里的流量担当。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不少成人甚至明星艺人也都在玩“萝卜刀”。记者在线上搜索发现,“萝卜刀”十分热销,一把不到10元的“萝卜刀”,销量已超7万笔。

“萝卜刀”为何能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采访中,有学生表示,喜欢玩“萝卜刀”的原因是“解压”,“甩出去收回来,可以一直不停玩,很解压,和以前玩盘珠子一样。”也有学生说:“我是在网上买的,比较便宜,小的萝卜刀才8.8元,质量也特别好,玩起来很顺滑,很有意思。”

不仅是玩具,“萝卜刀”还颇具“社交”属性。刚上初中的小陈是一名“萝卜刀”爱好者,他说:“我就有好几把不同种类的萝卜刀,还有‘萝卜刀’外形的梳子、手机壳等,经常和同学一起交换着玩。”

多方共管,合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萝卜刀”走俏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有家长认为,孩子在玩“萝卜刀”的时候,会做出砍、刺、捅这些带有攻击性的动作,非常危险。也有家长表示,成年人不必过于放大玩具背后的焦虑情绪,只要提醒孩子注意点,毕竟任何东西使用不当都可能造成危险。

有网友则表示,学生的玩具都只会流行一时,比如咕卡、盘串等,“萝卜刀”也一样,很快就会被新玩具取代的。一些短视频博主也通过录制使用视频,来证明塑料材质的“萝卜刀”并不具有伤害性。

事实上,大部分“萝卜刀”都是塑料材质,刀口很钝,并不容易伤人,但“萝卜刀”引发争议的关键点或许并不是它的伤害性。学生们日常学习中使用的裁纸刀、剪刀和圆规,外观更尖锐,造成的伤害性或许更大,但不会有老师和家长禁止学生使用这类文具。因为,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会一再叮嘱孩子们注意使用安全,不要用尖锐的文具对准自己或同学,周围的环境也会给孩子灌输安全使用文具的思想和意识。

然而,不少家长却将“萝卜刀”视为“毒玩具”。究其原因,就是它的广告语在宣扬“攻击”“伤人”的思想,有暴力的不良暗示,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记者发现,在产品的广告视频内,有拿着萝卜刀戳人的动作,视频中的字幕和配音表示“可嘎嘎地乱杀”。或许,这才是“萝卜刀”引发争议的关键。

“萝卜刀”的主要消费者是青少年,其中不乏低龄段的孩子。在他们尚未形成完善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时,过多接触这些“暗示”,可能会激发暴力倾向,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萝卜刀”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需要正确引导、强化监管,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

有专家表示,理想的教育环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商家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检查“萝卜刀”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在推广宣传时,不能为了增加销量而不计较宣传手段,更不能存在不良暗示。电商平台作为销售平台,应该绷紧宣传内容把关“安全弦”,避免不良引导内容的大肆扩散。监管部门则应加强审查监管,将安全隐患防范于未然。规范销售渠道,重点检查商家是否证照齐全,是否销售“三无”产品、低俗或暴力包装产品,是否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是否销售未经3C认证的玩具等。

此外,学校和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对其言行进行规范。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危险、规避危险,引导孩子摒弃暴力倾向,确保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