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可亲
犹记旧年,夜来风雪,家人围坐,炭火怡人。从前的日子,虽无空调、供暖设备,却很暖心。
火盆,是土与火的结晶。取来细腻红土,将麻铰成小段,一起混和成泥,如面团般揉捏,直到看不见气孔为止,尔后抟成盆状,湿上井水,用瓷片抛光,刻上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晾晒三五日,就成了一件精美的暖冬艺术品。
瞧着父亲在杲杲冬日下干此活,那专注而浪漫的身影,使人联想起女娲娘娘造人。
可千万别小瞧火盆,当使用年数一久,轻叩如陶,色似红铜,价比青瓷。
火盆烧的是木炭。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松香味,山野清气,令人沉迷。大山深处,多巨石,多野松,一俟天气转凉,山泉细瘦,松树墨绿,有一种“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诗情画意。每当秋收后,父亲就与村人一道进山,伐薪烧炭,以候大雪。待归来,一个个“满面尘灰烟火色”,如同民间传说中的神农架野人。
生第一盆火,是一桩很幸福的事。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父亲从院角取来一小捆松炭,抓一束刨花放入盆里点燃,架上炭条,随着火势愈来愈大,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宛如一盆醉人的粉霞。
暖,由目游心,沁入毛孔,渗透全身,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再瞧家家户户,仿佛过年一般,一个个手舞足蹈、有说有笑,连小猫小狗也加入了村人的狂欢。
山乡,如熟睡的婴儿般安宁;山峦,迤逦一种温柔的深紫。
当复习完功课,于火光笼罩里,我开始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炭火,有一种乡间晨曦之美,映得脸颊通红,照得双目晶亮,映入眼帘的每一行字,都是暖的。
炭火静静,古意淡淡。有时读着读着,偶尔,瞥一眼那火炭上狂野而美丽的豹纹,会让人产生一种恍惚之感,忘了自我。
山夜读书,有一大好处,就是六根清静,杂念全无!
有时,静得令人返回古时。爬满青藤的木屋周围,山鼠跳跃,寒雀啁啾,野兔觅食,松鸡细鸣,每一丝幽微的声响,于寂静中放大,宛如春雨盛开在湖面的一圈圈涟漪,分外安谧,尤为神秘。
凄清几许的山夜,所有的声音都是那么的好听——屋瓦叮叮作响,落楝子了;幽窗树影摇曳,起风了;池上月光漫步,结冰了;小窗轻轻叩响,松鼠家访来了。
当读书久了,易饿。父母考虑周全,早用畚箕准备了红薯、蚕豆、苞谷、花生等吃食。取几只红薯,用火钳扒个坑埋入,一会儿就闻见烤香,扒出来,用嘴吹一吹,剥去焦皮,只见里面如柿子黄,烫烫地吃在嘴里,又糯又甜。再抓一把豆子,洒向灰烬,立即传来一串爆竹般的脆响,给寒夜增添了一缕小年似的清欢。
一盆炭火暖流年,读书,就读书出了诗情画意,读出了本心清静,读出了物我两忘。
几许寒冬下来,我读了不少书,其中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说岳全传》《聊斋志异》《封神榜》《史记》《汉书》,这些读物,仿佛大山里的绿色食品,给了我当年最好的滋养。
纵使他乡千间暖,不抵故乡一盆火。直到如今,我仍十分怀念那一段温润的旧时光,怀念被雪夜滋养的那一盆炽热,怀念故园山夜深深的紫颜,怀念人、夜、火温存的无邪……
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