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执法+属地”管理模式
破解流动摊反复难题,兰溪执法部门有新招
记者 姜一峰
导报讯 “大爷,您家住哪里?”“我住兰江街道张村村”……近日,在兰溪市区青松菜场附近,菜农张大爷正临街售卖自家种植的蔬菜,执法队员发现后立即与张村村干部取得联系。在核实相关情况后,执法队员将张大爷引导至青松菜场自产自销疏导点摆摊。
每到早、晚高峰时段,兰溪各菜场周边都会聚有流动摊占道摆摊,导致路面拥堵,还易引发扰民问题。一直以来,兰溪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疏堵结合,广泛征求意见后规划出了青松、兰江大桥等自产自销临时疏导点。然而,仍有部分摊贩抱着“离菜场入口近一步就多一份生意”的想法,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屡屡跟执法队员“打游击”,给执法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针对这一现象,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兰江中队聚焦流动摊反复难题,积极探索“执法+属地”治理新模式,充分激发基层自治活力,联合属地村、社区进行流动摊管理,从而出台遏制占道摆摊乱象新办法。
党员干部带队,兰江中队开展了辖区流动摊底数摸排,登记首次设摊人员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信息,并将其劝至疏导点规范经营。同时组建了一支法律素养高、表达能力强的普法宣传党员宣讲团,通过给流动摊贩们带去精心准备的“普法套餐”,使法制理念根植于人心。
对于屡劝不改的流动摊主,中队除进行处罚之外,还积极与辖区各村、社区联系,及时将摊贩信息反馈至其居住地,由村、社区人员利用属地管理的便利、高效等优势,对流动摊主进行思想教育与后续管理,强化基层自治,充分释放基层治理效能。
村、社区干部一方面用“卖面孔”的方式做摊主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则利用村规民约来制约。中队与属地有机联合,初见雏形地形成了“基层自治+执法推动”有效流动摊治理方式。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基层治理为抓手,深入推动流动摊“执法+属地管理”新模式,多举措强化流动摊管理,规范城市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