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第07版:万象

4年来没有收取一分钱报酬

她给村里30个留守孩子当“妈妈”

42岁的夏正莉对留守儿童格外关注,只因20多年前,她自己的孩子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4年前,她下定决心把村里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不收取一分钱报酬,给30个孩子当起了“童伴妈妈”。

初冬的暖阳,照在湖北十堰竹溪县县河镇安家沟村的山梁上。在托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一位中年妇女正带着十几个孩子,在阳光下围成一圈,整齐朗读《弟子规》。童声朗朗,孩子们的身上暖融融的,小脸红扑扑的。

这位中年女子就是安家沟村文书,42岁的夏正莉。十几个孩子都来自村里的“留守家庭”。

夏正莉的老家在四川达州。高中毕业后,她南下广东打工,认识了竹溪小伙龚国安。两人结婚后依旧在南方打拼,两个孩子送到竹溪,由龚国安的父母抚养,成了留守儿童。

老人年纪大,精力有限,文化程度也不高,教育孙辈很吃力。有一次,夏正莉发现两个孩子养成了上网、逃课的恶习,学习成绩一降再降。反复思考之后,夏正莉夫妇决定:“回老家去,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2003年,他们辞职回到竹溪。夏正莉扎根安家沟村后,被推选为村文书。

近些年,村里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一些留守孩子眼神躲闪,怕见生人,放学后常聚在一起玩手机、看电视,对学习兴趣不高。

每每看见这些孩子,夏正莉的心里都不是滋味。2018年,竹溪县“经典100悦读社”走进安家沟村,开办了“童伴之家”,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设“第二课堂”,组织他们阅读课外书籍、做游戏,为他们辅导作业。这个项目不收取任何费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公益项目开展一年后搁浅。

夏正莉深知,“第二课堂”对于大山之中的留守儿童来说,不仅是一个读书会、一个托管班,更是一个获得社会关爱的机会、一个帮助他们打开世界之窗的平台。她思考再三,下定决心把村里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召集到托管中心。她要到托管中心当“童伴妈妈”,负责开办“第二课堂”。

在竹溪县民政局、安家沟村村两委的支持下,夏正莉开始实施计划。她挨家挨户走访,给老人们做工作,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有些老人觉得托管中心离家较远,担心孩子来去路上不安全;有的老人嫌麻烦,以“孩子不愿意去”为理由拒绝。夏正莉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2019年,4岁的萱萱是第一批进入托管中心的女童。在她年幼时,母亲弃她而去;父亲在外打工,每年只在春节期间回家住十来天。刚到托管中心,陌生人跟萱萱说话,她害怕得直哭,平时脸上几乎没有笑容。

望着这个忧郁内向的女孩,夏正莉十分心疼。她时常抽空去萱萱家,陪萱萱玩耍、聊天,鼓励萱萱自信勇敢,大胆尝试。

4年托管时间过去了,如今8岁的萱萱变得开朗了,今年“六一”村里开展活动,她主动报名参加表演,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

孩子们的进步,令村民们交口称赞。送来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现在定期来托管中心参加活动的孩子30人左右,最大的14岁,最小的3岁。

4年的朝夕相处,孩子们和夏正莉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很多孩子口中,她从“夏老师”变成了“夏妈妈”。

夏正莉家住竹溪县城,距离安家沟村20多公里。每天义务照顾完留守儿童后,再搭车回县城,到家常是七八点了。每个周末,她还要放弃休息时间赶回村里,组织孩子们开展活动,没有任何报酬。

有人问:“你这样做,到底图什么?”夏正莉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的童年快快乐乐,不再缺失爱。” 据《十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