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第05版:关注

临近年底,你的积分兑换了吗?

“积分到期,速速兑换”?

“积分换话费”“年终积分兑换四件套”……年末岁尾,各类消费积分兑换迎来高峰期,这些积分有的是真金白银频繁消费积攒的,也有的是辛辛苦苦做任务换的。

有人正盘算着把累积一年的积分充分利用,但也有人发现此前累积的积分不知何时已经被清零。还有不少市民反映,有些商家的积分获取门槛不低,但兑换商品时才发现实际含金量并不高,还有的“积分商城”里的商品良莠不齐,有些还要额外加钱才能购买,一时间消费者手里的积分成了“鸡肋”。

积分年底作废 兑换真心“鸡肋”

“我之前至少有好几千的积分,现在一看只剩下7、8分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清零的。”宝妈陈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是一家母婴品牌的忠实用户,常年在其线上官方旗舰店消费。记者注意到,在该品牌官方旗舰店的会员首页有积分到期清零公告。根据积分规则,从领取之日起,于次年12月31日过期,逾期未使用的积分将自动清零。并且在规则中还标注了“积分清零系统自动实现,店铺不做直接通知”,看到规则中的这一条,让陈女士很无语。

消费者通过注册成为某家品牌或经营者的正式会员后,完成消费即可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于兑换一些商品或者服务,属于经营者给到消费者的一种福利。为了激发消费者的热情,经营者一般会推出不同的兑换活动,给积分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定或使用要求。一些经营者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消费积分、期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理,进行短信营销推广,邀请会员参与积分商品兑换、打卡签到或邀请好友共同参与等方式进行互动。

而“90后”女生小鲍则在经历了一次积分兑换之后,对自己钟爱的品牌“痛觉不爱”了。“前几天收到商家的短信,说积分年底要清零了,需要抓紧兑换。”市民小鲍说,她曾是某文具品牌的会员,累计了上千积分,可是打开商家的网上积分商城才得知,可以用积分兑换的商品总共也没有多少,有些市场价格并不贵的东西,积分价格却高得离谱,算来算去,手里的几千积分也换不来什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商户给消费者准备的“积分礼品”,还存在质量欠佳的情况。市民王女士前些天赶在积分清零前兑换商品。“看上去还不错的餐具,收到货后才发现是塑料材质,做工也很粗糙。”王女士表示,积分商城的页面上,关于商品材质的说明很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她是收到货后再去反复查看才看到,却为时已晚。

消保委提醒:商家制定积分规则不能过于“任性”

现在不少商家或品牌将会员系统都集成在小程序上,而消费者只要不消费,基本也不会有机会再次打开,而此前产生的积分到期后就会被“偷摸”清零。“谁有那精力管理这么多平台上的积分,动不动就一堆积分过期,让人很心累。”市民小汤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发现,在相关投诉平台搜索关键词“积分清零”,消费者投诉达到了600余条,涉及的有银行、酒店、美妆、服装、酒店、珠宝等各类行业。多数投诉人提到,不论是短信、电话,还是微信推送等方式,他们没收到任何提醒,积分就被直接清零了。

上海市浦东新区消保委曾就“积分清零”发出了消费提醒,提示商家在制定积分规则的时候,不能过于“任性”。商家要尽到提醒和告知义务,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不随意更改规则,要维护契约公平;不能设置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兑换限制条款,而减轻或者免除自身的责任。同时,消保委也提醒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了解积分使用规则,特别是使用范围、积分有效期等关键事项;养成定期查询、勤于兑换积分的习惯;不要“忍气吞声”,遇到类似情况可主动通过消保委或其他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消费积分是时下比较主流的揽客营销方式,如果能把积分制度管理运营好,商家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顾客群和较高的复购率,而消费者也能通过积分累积收获返利回馈。比如部分主打会员制的大型超市卖场以及部分时尚百货店、购物中心等,不但积分回馈的力度比较大,返利的方式也灵活,有些商家积分甚至还能实现“跨界”兑换,让顾客能够得到更多实惠。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积分当作诱导消费的工具,无视顾客的权益,那么终将被消费者唾弃,失去顾客的信任。

兑换积分时谨防诈骗

临近年底,各种积分清零、积分兑换活动进入高峰期,骗子也瞅准这个“商机”,混迹其中,利用“伪基站”冒充运营商号码,发送含有钓鱼网站的短信,以“积分兑换”或“积分即将清零、过期作废”为由,诱导受骗者登录网址链接,一旦你输入银行卡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骗子就能登录你的网银,盗刷你的资金。

市民徐先生在收到类似短信后,使用积分并添加800多元购买了一款手机,还承诺酬宾期间会赠送视频会员。然而付费后,既没有手机发货,更没视频会员到账。

其实,这就是我们之前常说的“钓鱼短信”,而这类骗局往往非常具有迷惑性,如果不仔细分辨会很容易中招。此类“积分兑换”短信的套路往往是“广撒网”——一些不法商家向海量人群发送带有链接的短信,利用消费者不忍积分过期的心理,诱导其购买假冒产品或者是库存积压多年的商品。

骗子的骗术一直在更新迭代,但核心不变的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无论是客服诈骗,还是公检法、征信类骗局,其最后目的都是编造各种理由让人转账汇款。所以,不轻易转账汇款才是硬道理。警方提醒:广大网友遇到疑似诈骗的手机短信要格外注意,陌生号码和非官方短信中提供的网址千万不要点开。

本版文字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