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收藏的“破烂儿”里,到底有什么
在社交网络平台,一群年轻人建立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小组,1万多人精心收集并展示他们的珍宝,自诩“收藏艺术家”。同名话题在另一平台有超过1250万人次的浏览量。
价值不菲的古董文玩,或是根脉深厚的传家宝物,都不属于这些“艺术家”的收藏对象,他们喜欢糖纸、咖啡包装袋、购物发票或用完的香料瓶等。
很难想象这些“废品”承载的价值,除非你走进收藏者的故事。
初高中6年收集1024个笔芯包装袋,是“水番师傅”入组第一帖。根据不同品牌、不同系列,她把1000多个薄薄的塑料袋一个个码好,装进大大的月饼铁盒。
根据这位网友的讲述,她读初中时,县城里新开了一家文具店,一整面玻璃墙,放的全是笔,是县城文具“天花板”。她只买笔芯,“因为其他东西贵”。
她为每一种笔芯袋子拍照,做好名称批注。看到印象深刻的系列,还会写下独属于自己和这个系列的小故事:
“第一次知道‘香榭丽舍’就是通过笔芯袋。”
“这个女孩图片,初中那会儿好流行用类似的图片做QQ头像、装扮QQ空间。”
“‘海派甜心’这款我印象很深,因为和剧中男主角的发型有点像,我被男同学喊‘香菇头’喊了很久……”
生活透过这些“小孔”成像,留在“废品”上,记住泛黄往事。“虽是无生命的物品、是破烂、是垃圾,但它们也是带有情绪记忆的。”
人和物的关系不是新鲜话题。如果仅仅把物品当作工具、对象,物品也就可能只有呆滞的使用价值。如果把它嵌入自身的生活系统中来考量,那么物品所包含或被赋予的价值、功能和意义就富于变化且充满活力。
构成人生的不只过去,还有未来。
那些废品、“破烂儿”,也不仅仅只满载历史和记忆,对于未来,它们是锚点一样的存在。
把博物馆、美术馆的海报贴在房间里或者裁成小画,满满贴完一大本笔记本;旅行带回最棒的纪念品是各地的明信片和信封;收集杯套也可以总结出一种杯套美学。不少年轻人把日常的美感和诗意一点点收集起来,藏进自己的“废品堆”。
年轻的“收藏艺术家”自愿“为物所累”。在物资丰富的当下,他们赋予同质的工业品私人化的特征。看似被消费主义裹挟的行为,恰恰是反消费主义的。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充满喜怒哀乐的真实生活,拥挤温暖的精神世界。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