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咖啡厅,咖啡师是一群忘了自己的老人
她82岁,每天起床第一个念头是要去“领工资”;她88岁,记得自己有3个十来岁的孩子,“今年他们突然懂事了”;他76岁,会一腔好意、一身蛮力地拉着正散步的人去餐厅……
在四川成都的“忘不了”咖啡厅,一些老年人因为认知障碍住进咖啡厅所在的养老院,接受专业照护。因为咖啡,他们来到制作台前,重新尝试与世界连接。
如何做一杯咖啡?磨豆、压粉、萃取、打奶泡、加入咖啡液……大致如此。如何在“忘不了”咖啡厅做一杯咖啡?每一次,代奶奶都需要身旁的社工从头教起。做咖啡前,代奶奶是欢畅的。她自认“脑子还是好”,下一句说到自己的年龄,一路变换答案:“毕竟60,哦50岁了嘛,啊80岁了,七十几岁,78岁……”其实她82岁。
和代奶奶一起住在养老院的十多位老人,大多有认知障碍,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是阿尔茨海默病。老人们做咖啡不过一个多月,但从做咖啡到沿街叫卖,养老院负责人苏有城筹划了很久。
“每个人对自己的掌控性越强,力量感会越强,尊严感也会越强。”这些特殊咖啡师的“过目即忘”苏有城看在眼里,但“做得多”“卖得多”不是这家咖啡厅的追求:“社工引导老人一遍,第二遍再做就会稍微好一点,做第三遍的时候会更好一点,这是一个很正向激励的过程。当然他可能明天又全忘了。”
眼前的咖啡师谨慎、努力,同时糊涂、善忘。每一步,面对社工的引导,代奶奶习惯回答“不晓得”,周奶奶则喜欢回答“我记不得”,她们都是一样的直率。
选择“咖啡”作为老人与社会连接的工具,首先是因为简单。在这里,做咖啡的步骤不超过5步。苏有城接触养老行业多年,他知道,想教会老人一个全新的东西,很难。“这些老人可能忘记自己的老伴姓什么,忘记自己的子女姓什么,但是他们对于过往的程序性记忆是非常深刻的。”苏有城说,他们尝试“唤醒”的,正是这部分记忆。
这一天,刘爷爷夫妇、代奶奶,三个人花了半小时,一共做了四杯咖啡。推着小车往百米外的露营地走时,76岁的高爷爷成为销售担当。他举着喇叭喊“卖咖啡送花生”,社工连忙纠正,今天没有花生,送的是枇杷;他又喊“卖枇杷送花生”,引来身后的哄笑;第三次终于喊对了,是“卖咖啡送枇杷”。
露营地里,咖啡卖九块九一杯,苏有城是不计成本的。每一杯咖啡中,咖啡豆、椰奶这些原料大概要两三元,一套全新的设备花了几万元;老人做咖啡时,旁边还需要一两名社工陪同。如此投入,做得多的日子也才十杯咖啡,“肯定亏”。但,亏就亏吧。
过家家般的“做咖啡”意义何在?苏有城答得坦诚:“他们可以一直很快乐,可以很有尊严、很有品质地生活,直到离开,这就是一个挺好的状态。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们成就感?这是为了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尊严的,能够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找到价值感。”
据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