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2日 

第05版:关注

被贬职为永嘉郡太守,赴任途中取道兰江

谢灵运在兰溪留下千古绝唱?

古代诗人多以诗抒情。李白的偶像、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在永初三年(422)赴永嘉郡途中曾作《夜发石关亭》一诗,流露出诗人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孤苦无依的处境。虽是他人生的低谷,也是他与兰溪的缘分。

如今,距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已过去1600余年,这些山水诗的创作地与描写地,至今仍有迹可循。

赴任永嘉,谢灵运途经兰溪

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曾叔祖为东晋名相谢安,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父亲为秘书郎谢瑍,母亲为“二王”中王献之的外甥女。谢灵运幼年聪颖,博览经籍,诗文辞赋、琴棋书画皆擅,二十一岁踏上仕途,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因在413年、419年两次被罢免官职,到了422年,37岁的谢灵运第三次被贬职为永嘉郡太守。

人生仕途接二连三地遭遇挫折和打击,令谢灵运有些心灰意冷。422年初秋,他离开南京赴任时,亲朋好友相送至石头城的方山码头,他写了题为《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邻里相送至方山》的送别诗。赴任途中,他取道家乡会稽郡(今绍兴)小住一段时间,并在《过始宁墅》诗里描写绍兴山水“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也写了与乡亲们“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的期许。谢灵运怀着惆怅不平之心,告别亲友,迎着初秋乍凉的清风,登上前往永嘉(今浙江温州市)的小船。

赴任途中,谢灵运需要绕道钱塘江、富春江、兰江到金华,再走陆路到丽水市缙云县瓯江上游支流恶溪,坐船下处州(今丽水市),经瓯江顺流抵温州,水陆兼程,山水相送,一路写诗。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谢灵运于永初三年(422年)八月十二到达永嘉郡治所在地。

沿途寻幽览胜,寄情山水,一路有诗纪行。谢灵运在赴永嘉郡途中作《夜发石关亭》一诗:

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

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

温州市政协委员、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市谢灵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航认为,诗中的“石关”在今兰溪,《康熙金华府志》《嘉庆兰溪县志》有相关记载。记者翻阅《康熙金华府志》《嘉庆兰溪县志》发现,当中兰溪县境内记载仅有“石关”两字,但始终没有找到石关与谢灵运相关的痕迹。

石关亭在哪?有说法在兰溪

“兰溪境内确有石关村,在今灵洞乡所在地。以前婺江河道应该更偏向金华山一侧,石关、板桥都有沿江重埠。”兰溪市文史研究者张绍芳说。

近日,记者来到灵洞乡文化站向当地文史专家请教。

石关村如今是杨青桥行政村所辖自然村。在该村,石关烟酒超市、石关供销社、石关路等“石关元素”随处可见,从侧面也看见了石关村的发展。“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谢灵运在石关写诗,但也有种种迹象表明可能性极大。”灵洞乡文化站文史研究者陈小龙认为,谢灵运是南北朝人,而《兰溪县志》从674年才开始记录,要从史料上找到他来兰溪的痕迹很难。

对于石关,清代著名金石学家、藏书家、篆刻家汪启淑编著《兰溪棹歌》一百首中也有记载:“春来何事遣萧闲,蔟酒寻诗访石关。马跪迹荒人不到,花时岑寂是崧山。”石关村,从元代开始成为驻军要地。光绪《兰溪县志武官卷四》记载:兰溪其中陆路营汛有南门外、马鞍徐、张坑、石关、板桥、下金、女埠、楼塘、后郑共九个,负责巡逻驻防。虽然石关驻军遗迹已无从考证,但现存金兰古道穿村而过,也依稀见证了往日繁华。在灵洞乡文化站站长项文生和陈小龙的陪同下,记者探访了石关村。“这里是浙能电厂,距离石关村四五百米,以前叫赵家埠,是来往通商的重要码头。新中国成立前,诸如木材、粮油、石灰、矿产等大宗商品都会在此中转,然后用小船运往各地。”陈小龙介绍,兰溪在历史上为八省通衢货物辐辏之所,商埠经济繁荣。据《康熙金华府志》载,康熙年间兰溪商埠日停泊船只600~800艘,其中载重50吨以上的大船200多艘,沿江码头,连绵2000米,几无空隙。另据《光绪兰溪县志》载,古时兰溪有34座码头,码头人声鼎沸,热闹异常。

谢灵运与兰溪的石关村

在古代,人们一般会在码头或是道口附近建亭,用于休憩或是送别。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著《释名》中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阁是供人们憩息的场所。古往今来,山以人名,亭以文名,亭阁一直都是湖光山色中的点睛之笔。例如,王实甫《西厢记》里,十里长亭外,莺莺目送张生离去,唱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离愁别恨。

“由此可见,在石关村外的赵家埠造一座石关亭完全有可能。再从谢灵运赴任轨迹来看,他很有可能是在石关短暂停留后写下《夜发石关亭》后再出发。”东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巍山高级中学教师华柯曾考证过谢灵运卸任回乡路过金华时写下的《东阳溪中赠答》(诗二首),且对《夜发石关亭》也有所研究。

不过,对于“石关”在各地也有所争议。据《一统志》载:浙江“桐庐县东北二十里有石关。入关步许,曲折而东,忽旷然空明”。于是,也有人认为谢灵运从建康(今南京)赴永嘉郡途中,在桐庐作短暂逗留,浏览石关亭后写下《夜发石关亭》。华柯说:“单从村落距离埠头的远近来看,谢灵运在兰溪石关村歇脚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作为一位天才诗人,谢灵运写过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五言诗成就最大;写过乐府、民歌、离合、玄言、咏史、山水,以山水诗成就最高。《夜发石关亭》《东阳溪中赠答》(诗二首)……谢灵运与兰溪虽交集有限,但其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和文学造诣还是在金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历经漫长岁月的洗涤,谢灵运迄今只遗存一百多首诗歌和几十篇文章,但他开创的山水诗派经唐代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柳宗元等人的传承发扬,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大主流。

山水兼程一路诗

从兰溪到金华,这段如诗的水路历来受到文人墨客所追捧。当年大诗人李白在越中重游,碰见了京城老友韦参军,听说他要调到金华任职,一阵感慨,赠诗相送:“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比李白稍晚些的唐代诗人戴叔伦,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兰溪棹歌》,用清新的笔触赞美这条无与伦比的大美之江:“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明崇祯九年(1636),旅行家徐霞客从故乡出发,途经锡邑、姑苏、昆山、余杭、桐庐,也是沿着这条水路,从兰溪到达金华。“盖金华之山,横峙东西,郡城在其阳,浦江在其北,西垂尽处,则为兰溪,东则义乌也。婺水东南从永康经郡之南门,而西北抵兰溪,与衢江合。余初欲陆行,见溪中有舟溯流而东,遂附之。水流沙岸中,四山俱远。丹枫疏密,斗锦裁霞,映叠尤异。”

十月初八早晨,在船上将就了一夜的徐霞客和静闻和尚、随从小顾三人收拾完行李上岸,登上浮桥。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初八日,早登浮桥,桥内外诸舡鳞次,以勤王师自衢将至,封桥聚舟,不听不允许上下也。”

徐霞客自兰溪码头上了船,站在船头尽赏两岸秋色,远眺北山……“四十五里至小溪,已暮,月色如洗。”乘船走了大半天,大约45里水路,到达距离金华小码头大约15里的小村“小溪”。从游记推测,兰溪至金华行程60华里,此“小溪”在行程的四分之三处。当时已是傍晚时分,月色清新如洗。

只是,这些后人描绘的山水人文风光,对当时被贬的谢灵运来说,或也无暇欣赏吧。

记者 沈冰珂 通讯员 季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