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二维码,便能身临其境地穿梭其中
数字技术让长乐古建筑“活”了起来
记者 沈冰珂 通讯员 郑 皓
导报讯 近日,“数字漫游金大宗祠”作品在兰溪市诸葛镇长乐村流传开来。宗祠内的一砖一瓦,村民熟悉的斗拱、抱鼓石,都被“装”在了小小的屏幕之中,这一创新之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长乐村党支部书记金庆丰对此赞不绝口:“这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也是穿越百年与文物的对话”。
据了解,长乐村是首批以整村为单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明清古建筑126处。
这些建筑是村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些古建筑,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日前,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乐创长乐”暑期实践队,在省文化特派员、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副教授梁燕莺的带领下,立足专业,利用数字技术,赋予了长乐古建筑新的生命,开启了“筑梦长乐,加‘数’前行”的创新之旅。
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细致入微地测量这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的每一段尺寸,精心描绘其每一处细节。在古建专家的多轮指导下,他们终于成功完成了金大宗祠的高精度数字复原工作。随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这些古建筑“活”了起来。只要扫一扫二维码,便能身临其境地穿梭于金大宗祠建筑之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与美丽。
长乐村曾有一座被誉为“江南黄金屋”的珍宝——望云楼。实践队员运用前沿的数字技术,对望云楼遗址进行详细勘测,多次拜访相关部门和当地村民,搜集望云楼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数字化复原。无论是雕梁画栋的精细纹理,还是飞檐翘角的独特造型,都被转化为数字模型。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对古村落的数字化呈现,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关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以数字画笔形式完成了村民们多年的心愿。
实践队员深知,古建筑不仅是砖石木料的堆砌,更是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寄托。因此,在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过程中,实践队员通过与村民访谈、查阅族谱、实地调研等方式,挖掘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将古建技艺、北山四先生金履祥等长乐村传统文化融入数字产品中,在互动体验中不仅能欣赏到古建的外观之美,更能深刻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实践队员还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既保留古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作品,包括长乐村标、IP形象、研学地图、古建互动模型等,为长乐古建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