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5日 

第07版:万象

“每次捐完款,俺们心里都很得劲儿”

八旬老两口20余年走街串巷拾荒助学

邵玉梅老人推着三轮车准备外出拾荒。

一辆三轮车,几条编织袋,每天转遍方圆四五公里的村庄拾荒;舍不得吃喝,一分一毛积攒,成百上千捐助,隔段时间就到学校献上一份爱心。

近日,面对专程送来节日祝福、表达崇敬之情的淮阳中学有关负责人,20余年无怨无悔痴心助学的朱林广、邵玉梅老两口连连说道:“我们仅仅做了点小事,还麻烦你们大老远过来看望。”

朱林广老人今年80岁,邵玉梅老人今年82岁,老两口20余年捐资助学的善举给无数乡村贫寒学子带来了温暖。他们年轻时,因为都是初中毕业,被聘到本村小学担任民办教师。1973年起,朱林广还当了15年蔡河口小学校长,之后回村任村干部;邵玉梅任教8年后返家务农。任教期间,一个月工资9元的朱林广将积攒的27元钱捐给学校,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读书。也是此时,助学的“种子”在这对夫妻心头萌发。

两人虽说回村当了农民,但深知“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的道理。辛苦操劳将儿女抚养长大成家立业后,60来岁的他们,助学的热情再次被点燃。

“自己攒钱,不能给子女添麻烦”,这是老两口做好事坚守的信条。每天早上5时许,老两口推着三轮车,拎着几条编织袋,转遍方圆四五公里的村庄,光顾多个垃圾收集点,捡拾瓶瓶罐罐、废弃纸板、破旧衣料等,有时也吆喝回收废旧塑料、铁制物品,一圈转下来,上午10时许才能回家做饭。“转一圈要用5个小时,需徒步15公里,多则能挣二三十元,少则也能弄十来元。”9月16日下午,正忙着分拣废旧物品的老两口向记者透露,他俩干不了重活,这个收入还不算少。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朱林广、邵玉梅每天拾荒的四五个小时里,从不舍得花上一两元钱买些油饼、稀饭充饥。拾荒20余年,他们用过的七八辆三轮车都是从废品收购站“淘”来的二手车,“一辆新三轮车需要五六百元,二手车仅需近百元,稍微修修就能用。”邵玉梅说,早些年,他们每年不定时对本村的蔡河口小学和附近的邵楼小学、鲁集小学、张庄小学及朱集高中捐赠300元、500元不等,有时候还将收上来的《西游记》《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书籍送给这些学校,供师生阅读。近十年,他们又把助学的目光转向百年名校——淮阳中学。

两位老人从所住的鲁台镇蔡河口村到淮阳中学有40余公里的路程,他们每次捐赠,都是从家步行2公里,在县乡公路边搭乘班车到淮阳城区车站,然后转乘公交车到达淮阳中学。在老人提供的一叠泛黄的捐赠收据中,记者仔细翻阅发现,2021年,他们捐赠了7次,数额1000元至3000元不等,合计1万元。拾荒20余年来,共计捐款约20万元。

淮阳中学党支部书记白子兴说,两位老人多次到校捐款,连校门口的保安都对他们十分熟悉,每次见到两位老人都热情打招呼,但无论谁想留老人吃碗面,他们都摆手谢绝。“两位老人的助学善举难能可贵。我们常教育学校的教师,要学习和珍惜两位老人可贵的助学精神和善行义举,勉励大家只有努力教好书,方不辜负两位老人倾心教育的一片深情。”

“俺们早些年在新疆帮闺女看孩子那会儿,也都是捡破烂卖钱给学生捐钱。这些年,每次捐完款,俺们心里都很得劲儿。”拾荒归来略显疲惫的邵玉梅谈及多年助学感受时,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据《周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