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先生”以何开宗
南宋时期,理学盛行,“浙东学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浙东学派”是以薛季宣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的合称。而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发浙东学派之先声者,是兰溪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范浚。
今天,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一起回望这位被后世尊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的“香溪先生”范浚,感悟他“存心养性、文道合一、经史并重、笃学致用”的理学思想。
(一)
“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范浚所在的香溪范氏家族,在兰溪历史上可谓是一个传奇。
范浚曾祖父范大録是北宋时兰溪一名县吏,为人淳厚,做事公平,常常行善积德。范大録晚年得子,名叫范锷。范锷七八岁时父亲去世,全靠母亲赵氏没日没夜纺纱制衣,供他读书。而范锷也从小聪颖发奋,十八岁就考中进士,最后官至太府少卿,开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等。因此,大家都说香溪长社范氏的百世忠孝家风,是从范锷母亲赵氏夫人开始的。
范锷之子范筠,也就是范浚的父亲,为人居心仁厚,为官廉洁奉公,累阶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资政殿大学士。他生了十个儿子,范浚排行第八,除了二兄范深为举人外,范浚其余八位兄弟都是进士,九人全部为官,这就是香溪范氏“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的由来。
范浚生活在社会矛盾复杂、民族矛盾尖锐的两宋之际。虽出身名门望族,但内心善良,关心民间疾苦。他18岁就写下“田边老人为予语,欲语先愁泪如雨”这样如泣如诉的《叹旱》诗。
靖康之变的切肤之痛,推动了范浚对孔孟经典、诸子百家、历代国史的钻研。结合对社会时事的敏锐洞察,他创作出不少文道合一、经史并重、心性与事功并重的论作。
《范香溪先生文集》收录了范浚撰写的《尧典论》《心箴》《耻说》《进策》等诸多著作。这些论、说、箴、策,都是他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时刻的沥血之作,它们都围绕着一个“道”字展开,这个“道”就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范浚在《进策一·策略》中写道:“主道在先正心,正心所以自治也。”这既是范浚学术思想的点睛之笔,也是南宋浙东学派一以贯之的学术精神。
(二)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由于当时正值秦桧把持朝政,范浚多次蒙朝廷召见却没有前往。他心系天下安危、百姓疾苦和儒学传承,绍兴八年(1138)冬,在离家不远处,范浚创办香溪书院,设帐授徒,远近负笈前来学习之人众多。
范浚的学术得以在浙中大地传播,由他开创的“婺学”也成为了当时浙中学术的代名词。就在范浚继承发扬孔孟心性学,并与周敦颐,程颐、程颢兄弟的濂洛之学融为一体时,朱熹的“闽学”经由北山何基(南宋金华四先生之一)等的师承传递,最终在浙中实现了两者的圆融。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自己曾三次到兰溪寻访范浚。绍兴十八年(1148),18岁的朱熹从建州前往临安参加科举考试,途经兰溪时,特意前往香溪拜访范浚,因范浚外出而未能见面。绍兴二十年(1150),朱熹从临安前往婺源扫墓,路过香溪时,再次拜访范浚,仍然未能见到范浚,就抄录保惠书院屏风上的《心箴》而去。
这次拜访后不久,范浚因病去世。朱熹无比悲痛,亲临凭吊,留下这样一段话:“香溪范先生者,实兰(溪)之望族。祖父昆季皆居显宦,而先生独辞征辟,隐居于宝惠山泉之阳,著书立说,乐道安贫。余(朱熹)尝三谒未遇,厥后再至,而先生已逝。其从子右史蒙斋,延余于先生讲学处,观其言论文章,悉本洙泗渊源,而《心箴》一篇,尤得千圣不传之秘。惜入其室而未获亲见其人,瞻仰门墙,留连不忍去。因书此以志慕焉。”
由此看来,范浚的《心箴》深深地打动了朱熹。
淳熙四年(1177),朱熹《孟子集注》撰成。在注解《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一语时,朱熹将《心箴》原文一字不落地录入《孟子集注》。毫无疑问,《心箴》之“心学”对朱熹理学的最终形成影响不小。
(三)
范浚《心箴》一文,虽寥寥不足百字,但由“心”而成为君子、达致天道,恰是中华传统的儒家心性、义理学使命所在。不仅理学家朱熹、真德秀推崇,心学家王阳明对《心箴》也赞赏有加。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就用《心箴》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语来论说“心之主宰”。清代政治家曾国藩以为,《心箴》讲的就是理学的修身养性。首任两江总督时,他在《题州县官厅》中写道“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要求下属官吏敬畏《心箴》之言。
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学因封建统治者提倡而成为官方学说,《四书章句集注》亦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心箴》因《四书章句集注》的不断刊刻而得以广泛流传,于是逐渐为后世推崇。明嘉靖六年(1527),皇帝御注《心箴》,与程子《四箴》注一并颁行于天下学宫。嘉靖十九年(1540),皇帝又敕建“征士范香溪专祠”于兰溪,给帑春秋二祭。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的浙江督学雷鋐为“征士范香溪专祠”敬题匾额曰“婺学开宗”。光绪《兰溪县志》记录了雷鋐当时的题词:“以明婺之道学由于先生,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也”。由此可见,范浚之学,不仅是金华婺学之根,更是南宋浙学之源。
除却《心箴》,范浚《性论》二篇所阐发的心性之学亦为后世学者所推崇。他的心性之学,提倡经史并重,力主道德心性、制度事功之融合。这种治学理念直接影响了后起的婺州学人吕祖谦、陈亮、唐仲友及永嘉的叶适,并间接波及象山心学及明代的阳明心学、清代的浙东经史之学。
范浚的学术思想不仅是浙中婺学的先声,也可以说是南宋乃至明清浙东学派的先导。明清以来,载录范浚思想学术的《范香溪先生文集》多次重刊重刻,历久而弥新。2018年,兰溪成立范浚研究会,深入挖掘“香溪先生”范浚的学术思想,进一步丰富传统儒学、理学思想文化,讲好兰溪故事、中国故事。
微信扫一扫
码上听《三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