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第06版:芥子园

二线状态

年初,缘由年龄到杠,组织上安排我从一线岗位退居二线,意味着离三线退休的日子越来越近。

岁月峥嵘,青春无悔,回归原本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退二线,就我而言,是件悠然自得的事。生活待遇一点没降,工作压力减轻大半,属于个人调配的时间充沛多了。

“这下,你总得过几天‘消停’日子吧。”妻子说,“看你工作大半辈子,整天就跟马拉松似的。退了就该像退的样子,别把‘职业病’带回家来,可受不了。” 为此,担心我适应不了二线状态,特意从网上为我买了弘一法师所著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一书。“多看看这本书,对你绝对有帮助。”妻子那点寓意,我当然心知肚明,就是让我尽快调整角色,轻轻松松过上二线的“慢半拍”。

别说,妻子的“用心良苦”,我竟当作“耳边风”,压根就没当一回事。“一个人的生活规律,哪能一下子说变就变了呢?”我可能就是与众不同。退二线后,我却犯了难:“这一天,谁都会到来,关键是自己得有个新规划,选择什么样的二线状态。”实不相瞒,明确“二线”那阵子,我一度陷入迷茫。脑海里不停琢磨着,难道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等着老去那一天吗?

听着周围同事亲友的建议,“工作几十年,二线就是过渡期。钓钓鱼、爬爬山、打打牌,就看自己如何来调整;趁着现在身体条件允许,出去走走,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说得都在理,不是生活条件不可及,而是我个人对“二线”状态不满足,无趣于所谓的“休闲时光”。

写到这,允许提一件还令我引以为豪的事。

96年那会儿,我正在部队服役。我的文书叫小贺,安徽省安庆人。当年,他专门负责连部的事务工作。想起当年的我,有个习惯,白天忙训练,一到晚上,查完岗哨,便独自驮笔写稿。小贺就住在我隔壁班房,对我的状态规律了如指掌。日复一日,挑灯夜战。在我的影响下,小贺也尝试着开始写起稿子,还时不时在完稿后,让我帮着他指点指点。此外,他还承担着一项额外任务,负责把我写好的稿件抄写完整,送到驻地一家报社。在这里,说句“大话”。当年,我在部队,在全团都算是位写稿“上等兵”,每年都有不少文字印成铅字。

小贺离队前晚,我专门找他聊了聊:“部队是座大熔炉,这四年的连队生活,锻炼不少。回乡后,千万不要把写稿这一习惯给丢了。记住我说的话,你有了写稿的基础,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出息的。”如今,凭借着扎实的文字功底,他已是省城一家行业报社的在职主编。“连长,要不是受你当年的调教,我哪有今天这收获。”看着当年同一战壕的战友都成为职业主编,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为你点赞!”

时光瞬息,退休近在眼前,总不可能就这样一直“休闲”下去。“我还得‘重操旧业’,用写稿来‘发难’自己。”隔壁办公室同事老贾有着同样一段报国从军的经历。过两年,他也将跨入二线序列。看着我每天准点上班,戴上“老花”,神情专注,敲敲打打,“沉浸”在自己的字里行间。他当面调侃:“你这二线状态咋比一线还忙乎呢?等我退居二线,跟着你学一招,写写我这几十年的过往岁月。”

写稿讲究深入、保持定力。于是,我规划着写稿从哪入笔。刚开始,为一个题材都得“烧脑”好几天。后来,慢慢地成为一种习惯,要写的素材也越来越多,就像是山泉水一样,潺潺流淌。素材多了,激情上来,有一种想歇却歇不下来的“困窘”。有了坚持,二线规律有了“新路径”。晚上,读书看报、看看新闻。白天,遇上单位任务不重,我坚持写稿,写写停停,修修改改,悠然自得,不亦乐乎。

二线状态有近一年时间,我没了前期的二线“焦灼”,相反觉得二线状态比一线更充实、更丰满。通过这一年的磨炼,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更加关注身边的新事物新风貌。想到这一点,我的二线状态有点“甜”,也为自己能够调整当下的二线状态感到宽慰。见此,妻子打趣:“你写也不图啥名利,纯粹就是一种自娱自乐,可不要着魔哦!”

写稿,不光是兴趣,我还伴有点点的成就感。

有时候,为一段文字结构,为一句语句提炼,难以入眠,反复酝酿。想着把文笔写得贴切些、动容些。现在,我把写稿当作二线“主业”,但绝无“野心”,皆是过望云烟。

写稿是我二线状态后的一份状态,是一份不带附加色彩的精神追求,是一段过往难以割舍的情怀印记,是一段追逐丰满阅历的点滴记载,很简单、很享受。 张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