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青”模式 解锁新“夜”态
兰溪:青兰夜校为年轻人“充电续航”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作为初学者,我们首先需要练习正手发球。将球抛起后,用我们的手臂和手掌将球推向对方场地……”近日,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匹克球训练场地,共青团兰溪市委联合浙师大行知学院开展了青兰夜校——匹克球体验,30名余名兰溪青年参与活动。
活动现场,教练从匹克球的基本规则、击球技巧、防守策略等方面着手,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示范,让参与者们迅速掌握匹克球的基础知识。接着,参与者们自由分组,进行了一系列紧张而友好的比赛。在比赛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之前从未接触过匹克球,但在尝试之后发现它其实很容易上手,不必担心接不到球。”城北小学老师陈健在教练的指导下,迅速掌握了打球的基本技巧。他表示,匹克球是一项运动强度适中的活动,通常多人一起参与,可以结识许多新朋友。通过青兰夜校,大家在工作之余运动放松,在球场上相互交流、相互鼓励,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夜校逐渐成为年轻人工作以外的“精神快充”。近年来,团市委聚焦青年需求,持续擦亮青兰夜校品牌,在阵地建设、资源配置、课程设置三个方面下足功夫,满足青年人才学习、交友、提升技能等各项需求,为青年人才全方位素质提升搭台赋能。
精心选点布局,让青年方便来。阵地建设是青年夜校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兰溪融合团属阵地,以青少年宫、行知学院、光膜小镇等为夜校点位,并结合泰隆银行等青年之家实体阵地,全方位推动阵地联建、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固定+流动”模式互为补充,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将夜校设在青年人才方便来、愿意来的地方,并按照兴趣相近、技能相似的原则,合理安排课程和学员,方便青年人才聚在一起、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有效构建休闲放松、学习交友、技能提升的“青年交流圈”,推动夜校工作提质扩面。
强化资源整合,让青年愿意来。资源配备是青兰夜校的基本保障。课程计划制定后,团市委会根据课程需要,招募具备专业特长的热心人士来担任夜校老师。师资来源从青少年宫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专技人员及社会招募中产生,通过集聚更多思想政治素质高、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青春达人、典型榜样、学校专业教师等各领域优秀人才,使青兰夜校成为引领凝聚青年人才、组织动员青年人才、联系服务青年人才的重要平台。
丰富课程设置,让青年喜欢来。兰溪不断升级青兰夜校办课形式,从以前“一期一报”的“蜻蜓点水式”,升级为“固定常驻式”+“特色点单式”两种模式。固定常驻式的开班模式,主要是以团市委主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为实施主体,在调研青年所需和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推出系列固定课程,按月循环、常驻开展。而“特色点单式”的开班则是由青年点单,团市委牵头链接有关部门、学校、商家机构及青年社团等多方资源开设课程,满足青年人才多元化需求,确保青年人才愿意来、学得进、有收获。
据悉,今年以来,兰溪共开设各类青兰夜校60余场次,服务青年1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