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第06版:芥子园

《兰江导报》,犹如我的亲人

所谓亲人,就是那个心中爱恋的人,那个时时思念和记挂的人。《兰江导报》,与你同行,为你依恋,犹如亲人。 由于受父亲喜欢看书、读报的影响,我从少年时代在家乡义乌读书开始,就与报纸结了缘——给当时的少年报投稿,还到义乌街头当过少年报的卖报人。17岁那年,从学校到了部队,经历了《空军报》《解放军报》的新闻培训,我开始在军报上发表文章。 大学毕业来到兰溪,自然与“兰溪报”(《兰溪报》《兰溪日报》《兰江导报》)走得很近,如同亲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受邀当任金华电视台、兰溪电视台和“兰溪报”的监评员,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召开监评会,大家七嘴八舌对近期的电视节目、报纸文章进行全面评论,既有表扬,更有毫不客气的批评,包括标点符号和主持人发音等,都要挖一挖漏洞。因此,对兰溪台的新闻节目,每期必看。而《兰江导报》,我每期或详或略都有过目,每月也都会写下一些评论。 读报,提升了我的社会认知,给了我知识和信息,也给了我丰富的创作源泉。那年,受命创作《兰溪之歌》,但兰溪历史那么悠久,幅员那么广阔,该从哪里写起呢?我就翻看了100多期《兰江导报》。回望岁月,报纸上那一篇篇文章,带领我纵览兰溪大地,感悟越中秀色,让山川胜景、历史烟云、人物故事,在创思的光圈中生发、演绎、聚焦、成像,融入动人心弦的音乐空灵和旋律之中。终于,《兰溪之歌》不仅成功面世,还获得了全国城市歌曲大赛的创作、演唱“双金奖”,在中央电视台第一演播厅的颁奖现场缓缓响起…… 既然爱报,就应拒绝牌局,减少应酬,挤出工余时间,多为报纸写作各种文体的文稿,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时政评论,为兰溪的发展鼓掌欢呼。承蒙报社抬举,大部分时评文章均在头版发表。时政评论比较难写,是政治、新闻和文化的化合物,需要较高的政治站位,对兰溪的改革、发展、创新作出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解读和评价,展示兰溪智慧和兰溪力量。文风既要客观真实,又要尖锐犀利,鞭辟入里,切中时弊。在兰溪改革开放的几个历史节点和全民讨论中,我发表了《允许改革受挫,但不允许打压改革》《兰溪重振雄风靠什么?》《论“干”》《论“赶”》《紧紧抓住强工兴市这个牛鼻子》《兰溪要变强,关键看干部》《兰溪:呼唤美丽的“外滩”》《兰溪:呼唤亮丽的城市中心广场》《我给“和平公园”、“聚仁路”取个名》等时政评论文章。 近些年,我多在上海等地,但每天早上一打开手机,首先看的一定是《兰江导报》电子版。那瞬间,似乎又看见了亲爱的报社记者、编辑朋友。隔空传来我的第二故乡上的大小新闻、风情故事、百姓烟火,使我感奋,给我快乐,让我温暖。如此牵挂,那是因为:《兰江导报》,犹如我的亲人!

李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