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第06版:芥子园

山谷云雾 银耳花开

——通江巡礼记

编者按:12月5日,由兰溪市文联组织的作协、美协、书协和摄协的文艺家代表,走进四川省通江县开展“文艺走亲”活动。短短两天半的行程,大家先后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赤化全川”红军石刻标语、毛浴古镇、“浙川东西部协作兰溪—通江产业园”等地开展采风、交流和写生活动。今天特刊发一组文艺作品,以飨读者。

我忍不住回头望一望身后,那是深秋掩映的路,异乡的落叶落在我的头发……这是一句新近流行的歌词。此时,我站在通江县城的最高处——壁山的山顶,眺望眼下的通江县城,云雾萦绕在山谷之间,满目苍翠中夹杂着些许秋日的锈色。

两天半的行旅在此落幕。

蜀道难

四川境内古蜀道有三条,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通江县城处在米仓道上。县城夹水依山而建,从酒店客房的窗户看下去,所有的建筑如孩童随意撒落的积木一般。这是一座生长在大山褶皱里的城市。与通江平行的街道,如江水般悠长,连接两条长街的横路,由于高低的落差,坡度可达40多度。

这样的地势地形,不难理解当年红四方面军为何要从鄂豫皖根据地转移至此。这里山高密林、物产丰富,加上川东人民有着深厚的革命基础,入川之后,红军以1.4万人迅速发展到8万之众,仅20多万人口的通江县就有3万多人参加红军队伍。

通江的基调是红色的。站在红云崖向峡谷对面的石壁望去,是一幅巨大的摩崖石刻《赤化全川》,多么简洁且富有张力的四个字。这是当年红军留下的遗迹,每个字近6米高,每个笔划深有35公分,导游笑称,笔划里可以躺个人。据介绍,全国保存下来的红军石刻共计七千余条,仅通江县就保留了三千多条。

在王坪,我们登上341步台阶的千秋大道。站在山顶的坡上,背后群山如叠,眼前却是数不尽的墓碑。

80多年前,通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这里发生了无数次的战役,空山战役、万源保卫战等,红军将士英勇奋战,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为我们讲解的李坤蓉告诉我们,这片青山掩埋了两万六千具忠骨。号角声声从远处传来,是唱给将士们的悲歌吧。

这两天,我们参观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毛浴坝会议会址、中共川陕省委党校旧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不由得感慨:80多年前,在如此艰难的大山之中,居然有这么一支庞大且训练有素的队伍。

巴山夜雨

空气里饱含着水滴,雨丝随时就悬到脸上,这让我们一行人深深领会了李商隐的“却话巴山夜雨时”。

古时,通江上通长安,下达长江,是大巴山中的交通要塞,古代文人在此留下了许多的诗篇。《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川为官时,遥寄给长安亲人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通江面临壁山,旧时又称壁州。《通江县志》记载:唐时邑产竹马鞭,名极四方,为朝中贡品,人争得壁州鞭为荣。唐朝时,壁山多产慈竹、斑竹及水竹,竹根裸露在外,经风吹日晒,富有弹性,做鞭最好不过。壁州鞭作为极好的马鞭,成为朝中贡品献给皇上。时刘禹锡为褒奖元稹赠诗道: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元稹赠刘禹锡以壁州鞭及诗:枕截文琼珠缀篇,野人酬赠壁州鞭。用长时节君须策,泥醉风云我欲眠。

不只古人有诗,通江人自古亦好歌。几日旅途中,每一位导游都能高歌浅唱一番。有意思的是,当地的一些地名就与歌有关,比如歌籁山、唱歌郎。唱歌郎三个字,看起来就不是一个地名,我问当地的李老师其来历,李老师说:关于唱歌郎地名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唱歌郎,离城80里,传说山中松涛阵阵如歌声而得名,另一说是山中野鸟噪鹛喜欢鸣叫,且声音优美动听,人称“唱歌郎”,当地此鸟较多,故名。

古代巴人素以好歌善舞闻名,旧时文献多有记载,产生于巴域的歌谣称为“巴歌”。唐《北山录校注》:巴,蜀也,彼俗之歌,谓之巴歌。巴歌又称竹枝曲,唐诗人顾况诗:巴人夜唱竹枝曲,肠断晓猿声渐稀。兰溪历来也有咏竹枝词的记载,明代诗人汪广洋作兰溪棹歌之一:棹郎歌到《竹枝词》,一寸心肠一寸丝。莫倚官船听此曲,白沙洲畔月生时。

夜雨婆娑,细细又密密,打在窗上沙沙作响,巴山的夜雨,那是大巴山的歌谣啊!

银耳花开

旅途最后一站,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

汽车在山路上绕行,一座巨大的水滴型建筑浮在眼前。负责讲解的小姑娘早早就站在广场前等候,细雨中举着伞,皮肤白皙,大家笑称她为银耳姑娘。在门口的台阶上,她向我们介绍博物馆的建筑特征:从高空俯瞰下来,整体建筑就像群山青翠之中的一颗露珠。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银耳。银耳的孢子在山林的雾气中飘散,在露水中生长,听起来就是那么美好。

通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特别适合银耳的生长。银耳可以在许多乔木上生长,但在粗皮青冈树上生长的银耳品质最佳。银耳很早就成了通江的一项重要产业,清代即成立了“耳山会”。博物馆中陈列的耳山会碑上记述:此地产银耳是天地所钟,天地产此物以利人。而人不珍惜之,听其盗贼盗伐,是墓天地之心也。这是古人对环境保护的一种自发意识。

通江人称耳树为金条银棍。明清时期,通江银耳已成为皇室御膳之珍馐。民国时期,通江人余开奎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家中用一斤银耳的钱支付了他全年学杂费。通江银耳那些年经由九曲十八弯的巴山蜀水,入长江,达上海,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以至于通江与我们兰溪一样,被外人同喻为“小上海”。

短短两天半的行旅,数名通江当地的朋友陪我们同游,他们热情却又温雅,令我感觉就如山野里静静开放的银耳花。离别的车轮在山间行驶,通江的朋友们站在壁山的岗上挥着手,青山白雾间渐渐地远去。兀地,一朵朵白云从山谷间升起,宛如那朵朵晶莹的银耳花。

徐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