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第05版:关注

让“五百岁”的婺剧更“有戏”

兰溪县域院团的改革突围之路

“I love Wu Opera!”

台上,婺剧演员唱腔优美高亢,动作行云流水;台下,外国观众不知不觉拍红了手掌,喝彩声此起彼伏。今年,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赴德国、荷兰开展艺术文化交流,上演了《三岔口》《抬花轿》《吕布试马》《三打白骨精》等婺剧经典剧目。

“多年前,我参观了婺剧博物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婺剧正在全球巡演,便第一时间发出了演出邀请。”德国迪伦市长弗兰克·彼得·乌睿希坦言,婺剧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拉进了两国人民的心。

婺剧是流传于金华的一个地方剧种。近年来,李渔戏剧研究院通过革故鼎新、主动出击,扭转了门前冷落、演出收入入不敷出的局面,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出人出戏出效益,剧目创作连获佳绩,演出市场空间广阔,走出了一条县域院团的改革突围之路。

县级剧团曾排不出一场大戏

“今年以来,我们演出不停,目前商演收入已经突破400万元,演出市场创历史新高,这都是靠改革炼成的。”李渔戏剧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淼一语道破。

“剧团以前虽然红火过,但也艰难了很长一段时间。”演员刘建晖1994年进入兰溪婺剧团,打心眼里喜欢唱戏,一唱就是31年。

2000年,与全国所有国有文艺院团一样,曾风光一时的兰溪婺剧团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演员大量流失,陷入了无人可用、无戏可演的尴尬境地。“ 当时剧团一年没几场演出,工资都发不出来,不少演员或辞职或想办法调离剧团,排部大戏人手都不够,我们同批一共15个人进团,最后只剩3个……”刘建晖说。

痛则思变!

2019年,兰溪在机构改革中整合原婺剧团、摊簧研究保护中心、兰溪剧院职能,成立李渔戏剧研究院。2020年,又增挂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兰溪分院牌子。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帮扶下,通过一系列改革,这个老院团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人员方面, 总院长期派驻在我们分院的演职人员达到了18位;平台方面,我们跟随着总院‘文化出海’,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创排方面,梅花奖得主陈美兰、杨霞云、楼胜会不定期下团指导。”张淼表示,这几年,李渔戏剧研究院出戏、出人、更出彩。婺剧《骄杨》时隔33年再次参与浙江省戏剧节,并获优秀参评剧目,婺剧《李渔坝》荣获“李渔杯”首届全国清廉戏曲优秀作品展演活动优秀剧目,婺剧《李世民亲政》首次获得浙江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今年春节,李渔戏剧研究院出访德国迪伦和荷兰海牙,被央视《新闻联播》和德国《迪伦报》、荷兰《联合时报》等国内外媒体报道,推动了婺剧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广纳人才打破“铁饭碗”

刀枪棍棒满台飞舞,抛、踢、接一连串高难度动作,看得人目不暇接,现场氛围也达到了高潮。这是在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的舞台上,李渔戏剧研究院演员崔雅倩演出婺剧《泗州城》的一幕。

“技巧性强,非常考验演员的基本功,真正体现了婺剧文武并重的特点,绝了!”台下懂行者说。

最终,凭借精彩演出,崔雅倩被授予“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这也是兰溪婺剧演员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如果专业优秀人才青黄不接,何谈舞台艺术的繁荣精彩?李渔戏剧研究院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实施“百人院团”发展规划,并特别设立“人才驿站”专项编制,灵活调整人员配置,打破了传统事业单位编制束缚,全面打通婺剧人才流通渠道,稳步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2021年刚加入研究院的00后婺剧演员黄世鸿,今年首次跟着剧团出国演出,他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出国,演出强度便如此之高,不仅要克服时差,还要一人参加多个节目、分饰多角。得益于平日里扎实的基本功,他出色地完成了每一场的演出任务。“每一场演出结束,观众都会集体起立鼓掌欢呼。”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黄世鸿神情里是藏不住的骄傲,婺剧人是代表中国走向海外舞台的,他们绝不会放过这个展示的好机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在李渔戏剧研究院,工资是评出来的,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不管你年龄多大,资历多高,凭当月的贡献,真正实行按劳取酬。为了避免“老人退、新人废”的状况,该院充分调动新老演员积极性,让他们结对子,用师徒“传帮带”的形式提升后备青年演职员业务素质,还邀请浙婺知名演员指导排戏,以戏带功。目前,李渔戏剧研究院演职人员67人,浙婺派驻18人,已构建起一支涵盖演员、乐队、舞美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队。

哪里需要就把戏剧唱到哪

“这才是剧团的正业么,不唱戏还叫啥剧团呢。”李凤丽老人的一句话,让张淼心里暖暖的。

今年6月底,刚从越南交流回来的婺剧演员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永昌街道社峰村、兰江街道大阜张村等地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场场人山人海,很多人赶过来看戏。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和人们脸上的笑容,张淼坐在戏台旁边的箱子上,心情不错。专门赶来听戏的李凤丽一边听着戏,一边和张淼聊上几句,对台上演员的一腔一调、唱念做打点评点评。

“农村舞台是我们的根,婺剧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广大戏迷。”张淼说,文化惠民演出,国有院团是主力军。这些年,李渔戏剧研究院在各种演出任务繁忙的情况下,“送戏下乡”的传统不断线,一年400余场演出中,下基层演的占一半以上。

“下乡演出是苦累活,特别是气温直逼40摄氏度的高温天,穿着棉袄唱念做打,像蒸桑拿一般。”39岁的张长京在《喜闹花果山》中饰演孙悟空,为了演出角色的精气神,他要每天练功,熟悉动作,同时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化妆,有时气温太高,他一边化妆,一边流汗,需要不断补妆,但看着台下满满的戏迷,再累也一下子就浑身是劲。

改革闯出了市场,剧团有了发展的基础,但戏迷的需求也不断升级。在与基层戏迷的演出交流过程中,李渔戏剧研究院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剧目内容,推动好剧目走进大众。比如,依托李渔故里文化资源,接连排演了婺剧《李渔别传》《笠翁传奇》《李渔坝》等剧目,将李渔的故事搬上舞台创排;精编剧目《三打白骨精》中,融入变脸、杂技等元素,从头到尾,精彩得让人舍不得眨眼;推出兰溪首部浙江文化艺术基金项目婺剧《李世民亲政》,精彩绝伦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将观众深深地带入故事剧情中,整场演出叫好声不断。

向上攀登、向下扎根,兰溪走出了深化县域国有院团改革的“兰溪样板”。“一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需要众多剧团齐头并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永续流传。”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书记严立新表示,婺剧在兰溪有历史、有基础,兰溪人懂戏、爱戏。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通过成立分院这一模式,把优质资源直达基层院团,输送优秀人才,帮助复盘、移植、新创剧目,进一步壮大婺剧新生力量,更好地服务观众,让改革“弄潮儿”激起浪花朵朵,将来自历史深处的传统戏曲传得更远、唱得更响。

一方水土育一方戏。拥抱时代,传承发展,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婺剧,在兰溪的呈现方式正变得灵活多样,表演形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多彩。这不仅赋予婺剧新的生命特征和文化意义,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个剧种发展的轨迹,充分展示了古老婺剧的当代价值。

记者 蒋宇欣 陈志恒 熊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