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王德文用公益书写他的“第二人生”
记者 吴金泓
导报讯 “虽然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退伍军人王德文说。1月13日下午,听闻兰溪市梅江镇沿塘村一位长期受资助的学生家中遭遇火灾,王德文第一时间前往走访慰问,并当即捐助了5000元。
这个迅速且暖心的举动,只是王德文多年来投身公益事业的一个缩影。
王德文是赤溪街道王铁店行村人,1986年响应号召积极入伍,1990年退伍。现在,他是“爱在兰溪”助学中心助学部部长。在部队期间,王德文曾因生病住院引发输液反应,昏迷了6个多小时才醒来。“从那以后,我的思想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觉得我现在的人生是我的‘第二人生’,我想让它留下更多美好,不留遗憾。”王德文说。
1997年,王德文在报纸上看到春蕾计划,尽管当时经济并不宽裕,但他仍匿名寄出400元资助了一名学生。从那之后,王德文便倾心于公益助学事业。2007年,王德文加入“爱在兰溪”助学中心,每年都会资助困难学生,助学金累计超过了20万元。其中,他资助了三名学生,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在助学过程中,王德文的帮扶理念也在不断提升,从单纯捐款,到参与调查走访、送助学款,再到注重与受助学生的情感交流与精神关爱。“王叔叔经常会来看望我们,还会组织活动鼓励我们参加,我觉得他很亲和。”受助学生陈徐泽说。
“听到别人过得不好,我心里就难受,我想通过我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王德文说。在一次走访中,王德文发现马涧镇仁塘村潘奕榕三姐弟家庭贫困,居住的房子连窗户玻璃都没有。他们的母亲体弱多病,当时两个还在读小学的姐姐在家帮妈妈缝被子、做手工活。王德文为他们落实一对一结对资助,每年“六一”儿童节陪同资助人前往看望。即便有资助人中途退出,他也毫不犹豫承担继续资助的责任。
2016年,王德文听闻横溪初中一名初一女生失学在家,他去女生家和学校,耐心劝说其母亲,并联系学校争取便利条件,还组织成立助学小组,发动众人捐款,为女生送去助学款和生活补贴,成功让女生重返校园;对于早期资助的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关坪乡胜利村的字建兰,王德文除了提供定期的助学款,还经常提供生活资助。高考前夕,字建兰突发脑瘤,他听闻后立即汇去5000元医疗费……
王德文并非家境殷实之人,他说自己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收入有限。为了能帮助更多的学生,王德文一个人打三份工。在他的感染下,王德文身边的朋友、战友也纷纷加入公益助学行列。
在助学的同时,王德文还开辟了新的公益领域。“助学走访的过程中,我走遍了兰溪所有的乡镇(街道)。我发现兰溪有很多蕴含丰富历史故事的古迹,就顺便把他们用照片记录下来了。”自2015年起,王德文开始系统地记录兰溪的古迹。每次助学志愿活动结束后,王德文会专门再找时间走访古迹。通过询问当地村民、考察历史资料的形式,进一步挖掘古迹背后的人文故事,再以图文的形式记载兰溪各地古迹,并整理成册。
王德文还是一名水电工,他多年来为村民免费解决水电故障。1999年,王铁店村修建通村公路时,月工资仅800元的他,毅然捐助了3000元,得到了村民的一致称赞。去年初,王德文得知王铁店村要修厅堂,二话没说又捐了4万元。“这是我这一年的积蓄,虽然不多,但就想为乡村建设尽一份力。”王德文说。
二十多年来,在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中,总有王德文忙碌的身影。汶川地震捐赠、高考志愿服务、杨梅义卖、贫困大学生圆梦助学、走访慰问敬老院、送腊八粥、贫困家庭走访、乡村马拉松志愿服务、文明劝导等,他几乎从未缺席。凭借着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王德文从一位奋战在保障一线的“退伍军人”转变为活跃在群众身边的“公益达人”。不变的是,他始终在公益的路上发光发热的初心,这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传递爱心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