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非遗糖画传承人杨淑芳——
指尖上的非遗艺术 糖画里的甜蜜传承
本版图文 记者 徐 填
本版设计 记者 包静怡
“阿姨,能给我画个蝴蝶吗”“阿姨,给我的那份画大一点,糖多点”……春节期间,网红打卡地兰溪游埠古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而在杨淑芳的糖画铺子门前,则围了一大群小孩,他们牵着大人的手,争相嚷着要吃糖画。
杨淑芳是香溪镇人,2017年被评为第四批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被评为第五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杨淑芳对于这手艺的来历如数家珍。“糖画是我外婆从四川娘家带来的,她嫁过来后就以画糖画为生,后来又传给了我妈妈,再传到我这辈。”杨淑芳说,在很小的时候,画糖人就成为了她唯一的兴趣,“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妈妈去庙会、戏场摆摊,当时吃的东西少,画糖人的摊位并不多见,所以每次妈妈的摊位旁总围满了一圈又一圈的小孩,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妈妈画各种各样的糖画。等拿到糖画的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幸福而满足的笑容。大概是看到小孩子的这种满足,让我从小就对传承糖画技艺充满了渴望。”说起往事,杨淑芳娓娓道来。她一边回忆,一边画着糖人,字字句句带着自豪。
“我小时候,到处都是泥巴地,接触了糖画后,便开始用竹棍在泥巴地上苦练基本功,练习画各种糖画,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妈妈觉得我很有天赋,学习也很刻苦,便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我。所以,虽然有兄弟姐妹4人,但只有我传承了母亲的手艺。”杨淑芳高兴地说。
至于怎么画好糖画,杨淑芳说, 糖画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她的头脑里,画糖画必须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说罢,只见她用小汤勺舀起糖汁,在面板上飞快地来回浇淋,画出造型,不到两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完成了,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阳光下,琥珀色的糖画晶莹剔透,蝴蝶造型活灵活现。
在杨淑芳的糖画摊位前,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基本以小孩和女性为主。“每次看见糖画摊,都会让妈妈买糖画给我吃。”5岁的胡圆圆接过了杨淑芳递过来的蝴蝶糖画,一时还舍不得吃,只轻轻用舌尖舔一下,转头得意地向同伴炫耀。“我是杭州人,今天来游埠开会,顺便品尝了有名的游埠早茶,味道超出了预期。今年恰好是我的本命年,小时候经常吃糖人,就让摊主给我画了一条蛇的造型。”拿着糖人,游客金颖咬下一块细细品尝,“对,这就是我记忆里的味道”。
杨淑芳说:“光会传统的造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了,必须与时俱进。”她说,十二生肖、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这些传统样式已经刻在了骨子里,信手拈来,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创新,所以近些年来她一直在研究画小猪佩奇、喜羊羊、皮卡丘等一系列卡通角色。
据杨淑芳介绍,她在游埠摆摊已有4年。早些年,哪里有活动,她就去哪里摆摊,收入只够吃穿。随着游埠人气越来越旺,人流越来越多,来到游埠常驻后,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
让糖画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一直是杨淑芳的心愿。“我也曾想过放弃。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我们的生意不好做,吃饭都成了问题。后来有幸被萧山信息港初中邀请,去给学生上课,一节课提供30个名额,没想到课程刚推出,名额一下就满了,我当时深受感动。上课时,学生学得都很认真,上手很快,他们都表示‘糖画好吃又好玩’。”杨淑芳说,近些年,她先后受邀去30多所学校授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糖画这项传统技艺的喜爱和热情,这坚定了她的初心。
“现在,我已经将糖画技艺教授给了我的3个孩子。”杨淑芳表示,糖画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传统技艺,她今后会走进更多学校传授知识和技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喜欢糖画,让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