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侠”随时待命
北京大哥7年来每天背着“救命神器”出门
49岁的北京大哥田锴平时爱自驾,一次偶然听说有位驴友猝死,他决定做急救志愿者。7年来,他每天随身背着一台AED出门,还为学校、体育馆等捐赠多台AED,其中2台成功救回了两个人。田锴说,现在5岁的女儿也加入到他的行动中来,“希望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和学习急救”。
穿上一件袖子上贴有红色“公众急救”标志的夹克,将一台橙色的AED习惯性地斜挎在身后,作为北京城里“行走的AED”中的一员,这些是田锴每天出门必备的行头。“AED又叫自动体外除颤仪,在有人突发心脏骤停时,可以紧急救命……”日常背着这个醒目的仪器行走在人群之中,总有人好奇地询问,田锴便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耐心解答。
“宣传AED、普及公众急救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田锴是一名自驾游爱好者,在曾经的自驾游途中,多次听说有驴友在旅途中心脏骤停却没有得到及时救助的情况,他深感惋惜。2016年,通过从事马拉松赛事救援工作的朋友了解到了AED在关键时刻能救命,自此,田锴走上了学习公众急救和推广普及AED的道路。
不仅自己就是“行走的AED”,田锴还把自己的车也变成了“移动的救命车”。2017年,田锴将自费2万多元购买的一台AED放在了自己的车上,并在车上贴上了普及“AED是什么”的车贴。“那个时候就想着经常出去,车上放置一台AED,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我自己可以使用。”后来,田锴成为一名公众急救志愿者,也感觉有更多的人了解了AED,他又在车上张贴了“车内配有AED,遇到紧急情况可拨打电话取用”的标识,提醒有需要的人可以紧急取用。
“如果情况紧急,破窗也完全没问题,救人要紧,后续我们也不会让使用者赔偿费用。”与田锴一样,许多在车上贴着AED标识的车主甘愿奉献,只为救人。“但后来一想,我们怕取用者有顾虑,他们犹豫要不要取用的时间,可能就会耽误急救时机。”田锴在之后换车时,还特意选了可以用手机操作“远程开盖”的智能车型,将AED放置在了“前备箱”里,只要一个电话,即使他人身处外地,也能远程操作,让有需要的人及时取用到,避免了“破窗”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顾虑和麻烦。
成为“行走的AED”7年来,田锴还没有遇到过需要紧急取用他车内的AED或需要他紧急施救的情况。但田锴曾在2018年、2019年,以个人名义捐赠给东单体育馆和地坛体育馆的AED,都被用来救过人。东单体育馆的那台AED,在田锴捐赠后仅4个月之后,就被用来救活了一位在馆内打篮球时心脏骤停的市民;去年5月,他捐赠给地坛体育馆的AED,也被场馆的工作人员紧急取用,用来救助一位在打羽毛球时突发疾病的市民。
自己捐赠过的AED能成功救人,田锴也像自己救了人一样激动。如今,他背着AED的行走仍在继续。“虽然遇到紧急情况的概率很小,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但凡遇到一次,使用AED就会有更大几率挽回一条生命。”现在,他身边还多了一个“小伙伴”——自己5岁的女儿。父女俩一同出行时,女儿也会身背一台轻便的AED“想从小培养她参与公众急救的意识,让她乐于救人、敢于救人。”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