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第02版:要闻

“资源”走出去 “客源”引进来

兰溪凭家乡味“唤”共富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凌晨3时的兰溪城郊,雾气还未散尽,蔬菜大棚里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菜农王友富头戴矿灯,手指在翠绿的大仙菜叶间熟练翻飞,沾着露水的菜叶簌簌作响。

“现在每天能摘几百斤,比从前自己赶集卖菜多挣400多元。”这位种了半辈子地的老菜农抹了把汗说,身后货筐里码着刚摘下的大仙菜、小茭菜、香葱,几个小时后,这些带着田垄清香的蔬菜就会出现在180公里外杭州市民的餐桌上。

随着“兰溪手擀面”“游埠豆浆”“游埠小馆”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走向全国,美食已经成为兰溪对外展示的一张闪亮名片。在杭州的街巷阡陌间,600余家兰溪美食店如星辰散落,素包蒸腾的热气、游埠豆浆的醇香、牛肉面浇头的镬气,共同编织成一张馥郁的“味觉地图”。

兰溪美食之所以能在杭州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兰溪餐饮从业者的长期精心经营。为了保持这张珍贵的“金名片”,商家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保持原汁原味的“兰溪风味”。

“杭州人对兰溪味道有执念。”在杭州开了四家连锁店的范益伟深谙此道,每天盯着后厨新到的食材——大仙菜必须带露珠,油泡要炸得金黄酥脆,就连包素包的豆腐衣,也得是兰溪豆腐坊凌晨现做的。“老客的舌头刁得很,上次用本地豆腐衣,他们一尝就摇头,说少了豆香。”这种对“家乡味”的坚持,让范益伟的餐厅仅大仙菜这一食材,一天就要消耗20多公斤,节假日更要翻倍。

近年来,兰溪从政策扶持、技术培训、资金信贷、保障服务、文化宣传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本地美食企业创新发展,有力促进兰溪美食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美食产业和其他产业实现集群式联动、全产业链发展。

独具特色的家乡味道也成为当地“呼唤”共同富裕的“一手好牌”。今年,兰溪以加快构建美食供应链体系为目标,目前已初步搭建起统一采购配送平台。兰溪本地的大仙菜、千张、白辣椒等30余种特色食材,通过统一采购配送平台实现了从原产地直达消费终端。“我们像调配兵马一样调度食材。”兰创集团负责供应链的工作人员邹恒告诉记者,每天22时截单后,他们会根据订单数量进行汇总,然后发给供应商。蔬菜要赶在日出前采摘,豆腐必须现磨现做,新鲜热乎,确保每一口都是“兰溪鲜味”,实现“田头到餐桌”的精准对接。

美食IP的磁场效应持续放大。兰溪美食种类多达300多种,每逢节假日都吸引大量游客“寻味”而来,游埠古镇是许多外地游客抵达兰溪后寻访美食的首站“打卡地”。就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15.2万游客“挤爆”早茶街;4月8日央视一套《三餐四季》节目组来兰拍摄,撒贝宁、张凯丽等大咖现场体验兰溪特色美食,引发线上线下热潮,让千年古镇焕发新网红气质。

发展美食产业是提升市场活跃度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今年,兰溪以“文旅美食产业富民提档行动”为抓手,按照“活三产强二产带一产”思路,深化美食十大工程,建设美食产业园、10万亩高标田,探索订单农业,打造美食供应链体系,实现全链创业共富。到今年底,创建美食示范店30家,累计创成统标店300家,引进工坊10家以上。打造特色食材基地2个,新增省级地标美食1个,建立“游埠小吃”实训基地2个,全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实现创业200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