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第02版:要闻

上班钻技术,下班啃书本;不是车间干活,就是宿舍看书

章雪松:日产3600公斤背后的“机械华佗”

记者 蒋宇欣

“章工,装盒机产线又报警了”……在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员小王紧握振动监测仪,疾步穿过轰鸣的机械阵列。远处,一位身着深蓝工装的身影已快步迎上——他是生产一部维修班长章雪松,30年如一日穿梭于中药生产设备丛林中的“设备医生”。

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药物研发、生产、销售及药材种植、提取于一体的大型中药企业。作为生产一部维修班长,章雪松自1994年进厂后,他一门心思只想做好一件事——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不耽误生产,还想方设法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让设备利用率最优化,做到降本增效。

从一名检修“新人”成长为维保团队负责人,章雪松的成长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回忆起刚入职时的青涩岁月,章雪松眼中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他笑着说:“那时候,我就像个懵懂的孩子,啥都不懂。刚进厂不久,就接到了维修电机的任务。看着那复杂的电机结构,我脑袋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那种无力感,就像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这次经历,如同当头一棒,彻底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从此,上班钻技术,下班啃书本。不是车间里干活,就是宿舍里看书。不知不觉中,章雪松学完了电大计算机课程,又进修了电机软件设计技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在维修业务上突飞猛进,成了同代工人中的业务尖子。

产业工人对于产业发展的嗅觉最为灵敏,他们既是技术创新的“精锐主力”,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工匠良师”。

“前列康普乐安片”是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明星”药品,要制作这一味药,必须对其原辅料——花粉进行一定的工艺处理。多年来,企业通过传统干燥灭菌工艺来完成这一步骤,但效果不尽人意。

为了解决花粉前处理工艺合理性问题,公司花巨资采购日本进口花粉灭菌设备,谁知设备安装投入使用后效果很不理想。面对这一棘手难题,章雪松自告奋勇接手设备改造项目,牵头成立攻关小组。每天钻进设备现场,时常加班至深夜。通过找图纸、查原理、寻缺陷,不断实验,不断改进。

“那段日子,真的是太难熬了。但看到设备一点点地被改造好,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章雪松感慨地说。经过努力,这套曾经“水土不服”的进口“洋设备”,终于在他的手中平稳正常运行,从设备刚安装使用时的几乎停产,到现在日产3600公斤以上,章雪松用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生产难题,并通过操作改进,减少花粉损耗3%以上,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200多万元。

“有难题找章工”,现已成为车间工人的口头禅了。那些国外进口、身价高贵的“洋设备”,没一个能难得住他。经过多年的工作磨砺和知识技能的积累,章雪松先后被授予“兰溪市首席技师”“金华市职业技术带头人”“金华市劳动模范”“浙江工匠”等称号,开设“章雪松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然而,章雪松并没有满足于个人的成就。作为公司的业务骨干,他积极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并鼓励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共同攻克公司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团队先后解决了多个困扰公司生产的技术难题,大大降低了职工的作业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线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精密化。“未来的设备维修,将是一场集知识、技能与创新思维于一体的综合性挑战。设备维修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深入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控制系统及先进制造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复杂故障时游刃有余,不断优化设备性能。”在章雪松看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厚度,他愿做“人梯”,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今后,我将继续毫无保留地做好传帮带工作,以初心守匠心,把劳模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