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访古录
旧时,兰溪人称上华一带为“南门外”,文献中则多称“南乡”。改革开放后,在城市“一城三片”格局中,这里自然成了“城南”。
金衢盆地地貌,东南西高而北低,兰溪处在盆地北缘,婺江从东南、衢江从西南“皆数百里奔流赴壑”,至上华马公嘴,“会合其间,汇为巨浸”。巨流将金华山西麓余脉“撕”成两半——东边是大云山、西边是横山,然后一路向北奔流而去,消逝于千山万壑之中,形成钱塘江上游南主干——兰江。这也造就了兰溪城市的独特风貌:三江汇合处正是城市核心区;大云山与横山隔江对峙,构成天然屏障;兰江中一江三岛点缀其间,蔚成奇观。近两万平方公里的金衢盆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水流从此经过,由钱塘江归入大海。所以,兰溪自古就有“要冲之地、繁剧之邦”美誉,而“要冲”之南,婺、衢两江交汇形成的中间地带,就是上华。
有感于上华地理位置的特殊,有一期,我更多地关注了这一带的历史地理变迁和人文掌故,感觉不少内容蛮有趣甚至挺醒脑的。于是,将所见所闻所阅所思连缀成文,并一吐为快。
“神鸟”云集处 “万坛”走四方
——城南访古之二
突然发现,从赤山古城到马达集镇这婺江古河道一线,是金衢盆地人类早期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马达集镇由一南一北两个行政村中的部分自然村组成:马达、马达里和皂洞口。前两者属北部上华行政村,后者属南端皂洞口行政村(我不知道为何经过多次撤并,这个古老集镇的行政建制还这么复杂,也许是有保持历史原貌的意味在里边吧)。皂洞口还有另外两个自然村——赤山村与山背村,“老虎头”就在赤山村,而皂洞口村近年又有重大考古发现。202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开展对老虎头遗迹的复查和延伸考证,在皂洞口村南发现了较大规模更早时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尤其下层出土的陶片和石器,量多品类丰富。陶器以夹炭红衣陶为主,还有双耳罐、大口盆、平折沿罐等文物,器型都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特征,相当于上山文化中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的历史。所以,这一带已经被文物部门认定为“上山文化遗址群”之一(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1年度兰溪市皂洞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报告》)。
这一发现,意义非常重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皂洞口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本地区史前文化的空白,将兰溪的历史上溯至距今9000年左右,在商周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约6000年,可谓找到了兰溪史前文化的源头,是兰溪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马达集镇的主要构成单位皂洞口村,先后发现了一处远古时期、一处上古时期、两处中古时期人类活动遗迹,而仅远古时期与上古时期就相距6000年!比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还要长。如此密集且分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表明这一带一直以来都是区域人类活动中心之一。“老虎头”,甚至更早的皂洞口上山文化遗址群那一带,都有可能是当年繁华富庶的赤山古城范围,或拱卫村庄。如果说赤山古城是个历史谜团,那么马达或可视作古城走向现代的“历史标本”。
构成马达集镇的主村皂洞口是上华街道境内最大村庄,人口2400多。据皂洞口《凤林姜氏宗谱》记载,该村原称“凤林”,传为凤凰出没之地。民初乃至新中国初期,这一带仍称凤林乡,后改称“皂洞口”,据说全因满村长着茂密的皂荚树和竹林,由于树木参天、浓荫覆盖下村道成洞口之状,故名。估计也是因俗称而起,俗称久了,把原来雅致的好名字都给忘记或忽略了、取代了。这样的自然生态,外加附近人烟稠密,招引各种奇禽异兽栖居是自然的事。该村历史上人才辈出,主姓之一姜氏在明朝曾有过祖孙三代“一门三进士”的盛况。集镇附近的徐宅山背是兰溪历史上第一位、金华历史上第二位进士、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徐安贞的老家。徐安贞故居称“五凤楼”,名曰“五凤”,显然是状楼主家庭及族系英才辈出之盛,也可能与凤凰栖居传说有关。革命烈士严汝清老家称“聚凤严”,离马达集镇不远,似也与凤凰栖居传说相关。《诗经》云:“凤凰于飞,翙翙其羽。”意与“百鸟朝凤”接近,为太平吉祥之象。有人说,以凤凰栖居地据称,多有附会,不必当真。这是当然,我国地名中,不知有多少此类情况,一些原始部落和国族也都有鸟崇拜习俗。殷商先民就崇拜鸟类;满清民族也崇拜神鸟;畲族人膜拜的图腾就是凤凰。撇开这些习俗,我觉得,浓荫蔽日都呈“洞口”之状了,引来类似凤凰的“神鸟”栖居也不无可能。不要说在古代,就看如今生态好的村庄乃至城市小区,都经常会有形似“凤凰”的美禽光顾。我在居住小区就遇上过几次,虽无传说中凤凰之华彩,亦接近那样的体态:其形硕大,其羽多彩,其声清亮,尤其尾巴长而色彩艳丽,偶尔遇见,恍然若真凤凰现身。我们知道,凤凰是图腾化的吉祥鸟,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未必真有。但类似好看的鸟类还是有的,且看如今一些摄影爱好者的“延时摄影”作品,那些华彩炫目、五彩缤纷的“神鸟”,不就是古“凤凰”的化身吗?它们对环境要求更高,此类生灵来居,说明这里生态好、风水好,宜居。良禽择木处,当然也是人类栖居佳处了。
马达集镇附近历史上之所以会持续出现皂洞口上山文化遗址群、“老虎头”商周遗址、赤山港、赤山古城等繁盛之状,除了因为处在婺江河道边,马达溪、小白沙溪等河流于附近汇合以外,还有两大有利自然条件:其一,兰溪到处州遂昌乃至赣、闽、两广、云贵的古驿道于此经过,这里成水陆交通交汇处,形成大村庄乃至市镇就有了先机。所以,这一带历史上一直是繁华富庶之地。明成化年间,这一带设有课税局,史载“茶铁出焉,商贸集焉”。其二,附近有大量适宜建窑生产陶瓷的土壤——高岭土。从文化遗址发掘的器物看,这一带很早就有大量生产陶罐为主的陶窑或瓦灶,可称是古代生产陶器瓷器和砖瓦的大型工场,甚至出现过“专业村”。
离马达集镇二三里,有个叫“缸窑”的村庄。村名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叫木成村,意为这一带森林茂盛,树木成就了陶罐砖瓦产业;另一种叫沐澄村,因村中池塘常年清澈见底,故名“沐澄塘”,而它极有可能是因烧制陶罐砖瓦取土深挖而形成,故村庄也以此为名。后来,该村成了生产陶罐的专业村,俗称“缸窑”渐渐取代了原名。当年“缸窑”之盛,远近闻名,最多时达36窑,瓦灶50多座。其中有两兄弟缸窑规模最大,仅废窑片残渣就堆成50余米高的小山。该村地理位置本来就高,小山使其高上加高,据说,站在小山顶,能俯瞰金华、兰溪、龙游三座城市。有好事文人将此废窑堆取名叫“照星堆”(另一称呼叫“朝星台”),意为与天上星星相照映,令人想到银河星际的星座,现在还能联想到“三星堆”,充满诗意。除了缸窑村,周边还有以窑取名的上窑、下窑、破窑、窑里等村,基本把可以想象出来的带“窑”字的名字用尽了。据说,这一带最盛时有陶窑100多座,瓦灶500多座。此外,老张坑乡政府驻地瓦灶头,当年即以盛产瓦罐而闻名,并且以此作村名,这当然是后来的事了。
在明以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马达溪称作“万坛溪”,马达镇叫“万坛镇”,而上华一带更广的区域称作“万坛区”。很显然都是因有大批量的坛坛罐罐从马达溪运出,经婺江下兰江再到钱塘江去杭州,经杭州可以从大运河北上再到其他大城市,甚至可以销往京畿、海外。据有关记载,韩国一起古代沉船事故打捞出来的陶瓷器具,就有附近铁店窑(现属金华婺城,历史上曾经属兰溪)产品;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商品中,是否可能有这一带生产的陶罐瓷器呢?我想完全有可能。另一路从婺江上衢江又可以转往内地,所谓“七省通衢”,于此尽显。
正因有这样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外加优越的自然资源,一些产业和商贸业也就应运而生,而赤山港、赤山古城以及后来的万坛溪、马达港、万坛镇、马达“市”的出现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里是兰溪乃至金衢盆地商埠文化最早发源地之一。
刘成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