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红遍柏社乡——
守护百年杨梅树 创新打造共富链
记者 吴金泓
导报讯 近日,位于兰溪市柏社乡下蒋坞村的杨梅基地,青枝绿叶间,红果累累挂满枝头,阳光下色泽诱人。从明代传承至今的古树虬枝到智能大棚的数字农场,一颗杨梅串联起传统智慧与现代变革,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柏社乡杨梅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根据下蒋坞村的族谱记载,村民世代以杨梅为生,现存300年以上的古树仍能挂果,虬劲枝干刻满岁月沧桑。这个曾因贫困闻名的村庄,1996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如今凭借2000余亩连片杨梅基地实现蝶变。通过标准化疏果、剪枝技术培育的“东魁”“荸荠种”杨梅,果大核小、甜酸适口,斩获“浙江十大精品杨梅”“浙江名牌”等称号。村里所有适宜土地种满杨梅,太阳能杀虫灯、农残快检室构筑安全防线,让游客“吃得放心”。
柏社杨梅的科技转型始于一场“失败的实验”。2003年,村民唐勇富用200根毛竹搭建浙江首个杨梅大棚,却因技术不足颗粒无收。20年后,种植大户叶兰奎在8亩智能大棚中续写传奇:物联网设备精准调控温湿度,水肥一体化系统让东魁杨梅单果重达35克,糖度提升至15%。大棚杨梅比露天种植早15天上市,价格翻4倍,年销售额突破30万元,电商平台日销500单。
面对该乡1.5万亩杨梅以散户为主的现状,芝园村探索出集体突围路径。该村党支部书记项红辉带领村民建设白色大棚群,推行统一品种、技术、品牌的管理模式,黑炭杨梅产量从4000公斤跃升至7500公斤,单价提升3倍。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带动20余位村民就业,延伸出采摘游、冷链物流等业态,形成“一果带多业”的产业链。
眼下,柏社乡正以组织创新破解瓶颈:下蒋坞村设立专家办公室,开展矮化栽培、绿色防控试验;杨梅博览馆成为农旅融合的文化地标;通过招商引资植入餐饮、度假等业态,打造标准化农旅综合体。该乡杨梅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智能大棚与电商平台让“柏社杨梅”从枝头直达全国餐桌。
从明代古树的坚守到智能大棚的创新,从个体探索到集体突围,柏社乡以一颗杨梅演绎着传统农业的升级之路。这抹山间的“红玛瑙”,正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