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导演来兰寻访四行仓库烽火记忆
“四行孤军”中有蒋敬、舒光苟、章渭源、唐柏年、唐焕文等多位兰溪男儿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6月1日,电影《八佰》第一执行导演乔和平来兰溪采风,对话淞沪会战亲历者后人,深入探寻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
在黄店镇夏唐村的“八百壮士”纪念馆内,乔和平的脚步在泛黄的历史图片前久久停留。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400余名壮士在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对抗30万日军,浴血奋战四天四夜。在这场气壮山河的战斗中,有蒋敬、舒光苟、章渭源、唐柏年、唐焕文等多位兰溪男儿浴血奋战的身影,也有兰溪籍记者曹聚仁以笔作刀,记录历史、激励国人的故事。
“每一次看《八佰》,我都热泪盈眶。画面里那些战斗的场景,仿佛就是我的父亲曾经向我描述过的战斗现场。那些浴血奋战的壮士身影,让我感觉到那就是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感谢导演,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们的故事。”得知乔导的到来,唐柏年小儿子唐志朝匆匆赶来,他紧握导演的手,声音哽咽。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身材高大、沉默寡言的农民。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从四行仓库的血与火中奇迹生还的战士,后来加入了江苏的抗日游击队继续战斗,1946年才返回兰溪务农,将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深藏于心。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与家人断续讲述部分战斗片段。
1994年底,当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寻访到唐家时,唐柏年虽已处弥留之际,但他却清楚地记得并指引家人从家中木柱子的缝隙里,把自己作为抗日敢死队的证明——“四行孤军”纪念章和“谢晋元纪念章”取出来,捐献给纪念馆,成为纪念馆里珍贵的文物。一度尘封的英雄形象,终于在民族记忆的长河中清晰显现。
除了唐柏年,章渭源、唐焕文的后人也来到了现场。“父亲很少讲以前的故事”,章渭源的儿子章建民拍了拍自己的左肩膀说,父亲左边肩膀上有一处因抗战留下的伤,小时候不敢问,父亲也不会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淞沪抗战纪念馆筹建时期,有记者来家里采访才知道,生活中一向忠厚、严谨的父亲原来是一位英雄。
对于章渭源在战争中的经历,其后人的了解也主要来源于出版的书籍与章渭源自己撰写的手稿。由兰溪市政协主编的《兰溪文史资料》中,刊登过章渭源的《回忆上海四行仓库的抗日战斗》《八年孤军生活》等回忆录。文章记录着“八百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的点滴,以及孤军在离开四行仓库之后的生活。
“许多观众在观看了电影后,表示他们非常关注四行仓库之后的故事。我两次来到兰溪,正是出于对孤军营里那些英雄命运的深切关注。我想要探寻的是,在那场战争之后,他们是如何在更加严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以及他们是如何继续投身于抗日的艰苦斗争中的。这种‘八百壮士’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英雄不仅是民族的象征,更是兰溪人的自豪,他们展现了兰溪人民对国家兴亡的担当,以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望未来,我们不禁思考,是否有可能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素材,孕育出新的红色作品?目前,我们仍在努力地搜集和整理这些历史资料。”乔和平说。
当天,乔和平还前往梅江镇聚仁村,向曹聚仁纪念馆捐赠了一台自己收藏多年的老式放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