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Wi-Fi,不卖咖啡
兄妹接力营业27年,这间书屋只借不卖
长沙市开福区西园北里历史步道街,有一处充满书香与温情的地方——“拓荒书屋”,店内所有书籍都不对外售卖,只提供免费阅读。小小的书屋,62岁的钱维和她已故的哥哥钱江接力守护了27年。
清晨7时,街道渐渐热闹起来,位于老街巷中的“拓荒书屋”早早开了门,没有打眼的装饰,没有Wi-Fi,不卖咖啡,门口摆满生机勃勃的花草,一只小猫休憩其中,闲适地舔着毛。
书屋的诞生源于已故店主钱江对书籍的爱护。20世纪70年代,钱江凭借办厂积累了一定财富。当时,他看见很多书籍被企业当作废品处理,就花钱把有价值的旧书全部买了回来。原本计划退休后再开书店,随着藏书的增多,1998年,他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免费的阅读空间,“拓荒书屋”就此诞生。
他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其中就包括妹妹钱维,大家都认为老宅应成为传播文化的场所,而非谋取钱财的工具。
书屋开放后,很快成为周边学生和居民的“精神家园”。2023年,83岁的钱江离世,在哥哥生病期间就负责照顾书屋的钱维接过管理一职。如今,书屋已开放27年,钱维坚守了7年。
走进“拓荒书屋”,书架满满当当,泛黄的书页诉说着时光。这里不仅有书,还有钢琴、提琴,门口生机勃勃的花草绿植更是疗愈满分。
钱维告诉记者,很多大人带孩子来此,不仅来看书,还会听她讲述书屋的故事。对游客而言,书屋是放松身心的港湾;对钱维来说,这里承载着哥哥的遗志,是无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工作日的上午,书屋里看书的人并不多。钱维坦言,书屋运营面临诸多困难,没有盈利来源,仅靠钱维每月不到3000元的退休金维持。“屋顶漏水无力维修,大量藏书因空间有限仅展出五分之一。”钱维眉头微皱,“我不想放弃,我坚信书屋具有社会价值,会尽自己的能力将书屋一直维持下去。”
在这个电子屏当道的时代,老人对纸质书有着近乎“固执”的偏爱。“电子书是方便,但哪有书的味道和温度?”她摩挲着泛黄的书页,“这墨香,这手感,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字字句句都能读到心里去。”
这份坚守,或许源于家风的传承。钱维的父亲钱俊宝,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曾在1954年公私合营时将资产交给国家,心怀家国。钱维兄妹则用一间小小的书屋,传递着属于他们的、沉甸甸的精神力量——在快节奏的世界里,守护一份书香,守护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温暖联结。据《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