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第02版:要闻

“创新链”连接“产业链”

兰溪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开栏语】 近年来,兰溪精心谋划“一院一地一园”的镁材料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镁好兰溪科创地”。即日起,本报推出《科创高地 镁美与共》专栏,展示兰溪在政策环境、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努力把“镁”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的生动实践与成果。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近日,走进位于兰溪高新区的镁合金半固态压铸中试基地,只见镁合金压铸、挤压、精密加工和表面处理等产线有序运转,一批批零部件迅速成型。

镁合金中试基地是兰溪镁材料研究院联合浙江一速运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经过一年多谋划,今年4月正式投用,正逐步建成挤压、精密加工和表面处理等智能化中试车间,构建镁材料产业“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全流程转化体系。

在中试基地的仓库里,十几吨试验后的废材整齐堆放。这些废材见证了研发过程中的一次次尝试与突破。一速运动负责人黄华几年前就开始关注镁材料运用。现在,一速运动携手兰溪镁材料研究院,与自行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强强联合,共同致力于自行车镁合金把手与避震器的研发工作。“研发过程中,我们一次次调试数据,不断进行完善。目前,这些产品已进入试制阶段。”黄华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材料的“变形记”,是一座城市写下的“创新方程式”。镁是目前轻量化效果最显著的节能金属材料、未来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及绿色储能材料之一。近年来,兰溪精心谋划“一院一地一园”的镁材料产业发展布局,构建起覆盖科研、中试、生产全链条的产业生态体系,全力打造“镁好兰溪科创地”。

据介绍,“院”,即镁材料研究院。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镁材料领域领军人物潘复生团队优质的科研资源,围绕镁基结构材料、生物材料、储氢材料和电池材料等应用方向,开展技术攻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目前已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获批CMA、CNAS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地”,即贯通科研端和产业端的中试基地。总投资1.1亿元,总面积3000平方米,建有镁合金压铸、挤压、精密加工和表面处理等四大产线,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园”,即“科创园+产业园”,推进打造“热带雨林型”梯度化产业承载园区,初步形成“材料研发—零部件制造—终端应用”的产业集群,接下来将全力保障项目用地,助力镁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探索是关键。兰溪积极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联动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浙师大行知学院等10余所高校,构建起“一核多点”协同创新网络。推行“科技副总”“产业导师”双轨机制,选派科研骨干担任企业技术顾问,与院校共建“专硕实践基地”,联合中德职校培养专技人才80余人次,协同重庆大学培训企业技术骨干百余人次,实现“理论在高校、实践在企业、转化在基地”的创新模式,为镁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兰溪在机制创新方面下足功夫,镁材料研究院推行“先用后付”“揭榜挂帅”机制,企业可先试用研发成果,满意后再付费,已自主立项6个产品轻量化需求项目;创新共性技术众筹研发机制,组织上下游企业集资定方向,研发成果实行知识产权收益共享,既为研究院创造收益,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成立混合所有制运营公司,构建“政府注资+市场化收益反哺”的可持续资金循环机制,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此外,推动出台镁材料产业专项政策,对用镁量达标企业、获得首台套/首批次认定及中试基地建设项目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快创新突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