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第03版:民生

《传统龙窑陶瓷烧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祝小林:为非遗传承开启一扇“数字窑门”

记者 吴金泓

导报讯 窑门缓缓开启,跳动的火焰映照出学生专注的面庞,窑内温度已升至1300摄氏度——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虚拟仿真实验室里,副教授祝小林带领学生体验传承千年的龙窑烧瓷技艺,而这一切都在虚拟世界中完成。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祝小林团队主持的《传统龙窑陶瓷烧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入选,实现了该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零的突破。

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相遇,源于祝小林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每年带领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前往景德镇实践时,他注意到学生的目光被龙窑深深吸引着。“展示的仅仅是窑体,看不到烧制过程,更不可能实际操作。”这个遗憾一直萦绕在他心头。转机,出现在他参与非遗文化申报片制作期间接触到浙江龙泉独特的龙窑烧制青瓷技术。“龙泉青瓷是联合国首个陶瓷类人类非遗项目,文化分量很重。而虚拟仿真技术正好能解决传统龙窑烧制在教学中成本高、风险大、污染重的难题。”

在祝小林看来,陶艺实践中的陶瓷烧成环节一直是教学难点。高校普遍缺少龙窑实验场所,即便与相关单位合作,也面临着成本高、资源能耗大、空气污染及安全风险等多重约束。他的虚拟仿真课程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些痛点,成为产品设计专业《陶艺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由于实验内容聚焦非遗文化精髓,该课程不仅在陶瓷、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广泛应用,还可在文旅相关专业推广。

然而,从创意构想到国家级认可的道路并不平坦。祝小林告诉记者,项目在2021年完成主体软件建设后,团队开始向更高目标迈进。最初课程定位偏重科普,内容相对简单。在冲击国家级课程时,资深专家指出项目“高阶性不足”。面对这一评价,团队没有气馁,而是抓住难得的机会奋力一搏。他们在实验中加入了更多参数,强化了陶瓷升温控制与可视化,使项目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何高逼真模拟龙窑烧制技艺?及如何提升操作交互体验?在技术攻关路上,两大难题横亘面前。团队咨询了浙江师范大学非遗专家、龙泉老工匠等,实地调研多个龙窑窑厂,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与开发企业进行了无数次交流评审。在这过程中,团队中的年轻人也在快速成长。

回顾成长历程,祝小林笑称自己从小就是“孩子王”,喜欢与年轻人相处,这促使他选择教师职业。与产品设计的结缘,源于高中时一次美术大赛。“我绘制了一幅关于乐器的创意草图,只花了15分钟,却获得了二等奖。”这个意外的成功,激发了他的设计兴趣。由于理科成绩较好,他选择了偏工科的工业设计专业,从此走上产品设计之路。如今,他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健康设计”与“文创设计”,认为“健康设计跟国家大健康战略息息相关,很多健康的服务与产品都需要设计来支撑”。

如今,祝小林正带领师生团队开发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VR仿真平台项目,推动婺州窑文化传播。在他的蓝图中,将有更多传统技艺通过现代技术重获新生,在数字时代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