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 

第05版:寻味

古法酿得缸米黄 兰溪黄酒韵悠长

秋日的兰溪毛草铺酒坊,土灶柴火噼啪作响,木甑里飘出的糯米香混着淡淡酒香,引得人寻味而来。又到了缸米黄酒酿造季,这道被兰溪人称作“女人酒”的特产,正循着祖祖辈辈传下的古法,在师傅们揉米、翻缸的指尖,酿出醉人的甜香。

选米蒸米:土灶柴火出醇香

“做缸米黄,糯米是根基。”酒坊老板娘董小琴指着竹筐里的东北圆糯米,道出酿好这酒的第一重讲究。她的酒坊从2006年开始酿酒,有20多种酒,唯独缸米黄是兰溪独有的“老味道”,靠的就是代代相传的手艺。

糯米要先泡足时辰,天凉泡得久些,天热就短点,拿手轻轻一捏能粉碎,就说明浸透了。泡好的糯米得放进箩筐反复冲净,水冲得越干净,酒酿出来越清甜。紧接着,洗净的糯米被送进土灶上的木甑。铁锅配木甑,柴火慢烧,20分钟后,圆润饱满的糯米饭就泛着油光,香飘满院。“柴火烧的糯米饭,香得能让人忍不住先抓一把,拌点红糖吃,那才叫地道!”酒坊老板李立清笑着回忆起儿时看大人酿酒的模样。

拌曲发酵:匠心藏在“打耙”里

糯米饭蒸好,得先摊凉,这是发酵前的关键一步。“矿泉水和米的比例要精准,1∶1.2最合适,水多了酒精度就低。”李立清边说边往凉透的糯米饭里加红曲——这红曲是兰溪本地自制的,50公斤糯米要配4公斤红曲,“一定要拌得均匀,才能让发酵更充分。”

拌好红曲的糯米入缸,3天后就有了变化。“你看,糯米裂开缝,就该‘打耙’了!”李立清手持长杆,探进缸里轻轻搅动,“每天打一次,连打三四天,让米和曲、水充分融合,发酵均匀。”打完耙,酒缸便可封起,静静等待糯米酿成酒。掀开另一口封好的缸,琥珀色的酒液泛着微光,这便是酿好的缸米黄,开缸就能喝。

柔香暖味:一碗酒藏家乡情

“尝尝这‘月子酒’!”董小琴给记者斟上小半杯,酒液入口没有烈酒的冲劲,只觉醇厚柔和,甜香在舌尖散开。“这酒度数才12至13度,温和得很。我们还专门酿制了甜和不甜两个口感供客户选择。”

一碗缸米黄,藏着古法的匠心,裹着家乡的暖。从一粒粒糯米到一缸醇酒,揉的是岁月,酿的是情怀。若哪天在兰溪的巷陌间闻到这熟悉的酒香,不妨打上一壶,品一品这代代相传的兰溪老味道,尝一尝藏在酒里的烟火情。

本版内容 记者 王 佳 仇 昊

版式设计 记者 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