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的小桃源
晋有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来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定之所。兰溪的小桃源即今解石山(现属马涧镇所辖穆澄源村),相传多仙人遗迹。据《嘉庆兰溪县志》载:山在“县北十五里,小桃源,有青霞馆、丹井、丹灶之胜。西源之表有巨石高二丈余,中有锯迹者三,俗呼为仙人锯石岩。”
《光绪兰溪县志》“俗呼仙人锯石岩,明方太古,隐居于此”,有:山谷何窈窕,白云何其多,考槃怀硕人,乐此山之阿,谷口富梨栗,鸣鸟集高柯,吾欲剪茆茨,深结白云窝,琴书娱枕席,野迳牵藤萝,再构三无堂,竢贮莱妇过;还有“下界隔中天,阴阳别备晓”等诗。方太古与大名鼎鼎的文征明、王阳明常有诗和唱,王阳明还特来兰溪会见方太古。
这天,我们从穆澄源出发,沿山路上行,一路涧环水绕,渐入佳境。曲折再上行,山更高、水渐小、林越密,竹林榛莽、丛生如发,几近无路可行。向导不时挥动砍刀,才在荆棘中砍出一条道来。正当我们气喘吁吁、足膝疲软的当儿,向导喊一声“到了”!抬眼望去,只见一块长方形的巨岩,方整光滑,矗立在巅侧,似从平地冒出。更奇的是,这石从顶至底有两条裂缝,将石分为三片,断面平滑如削,相传是被仙人锯开的。但与其说是锯的,其裂开形状不如说是被大斧砍开更贴切。苏州虎丘、镇江金山,都有所谓的试剑石,比之这巨岩,仅尺寸就小巫见大巫了,只不过这巨岩地处偏僻、鲜为人知。我们一行六人以摄影留念。明末,兰溪县令陶元裕也曾寓居于此,并作诗留念。
离解石不远,还有一块巨岩,苔藓斑驳、蒙络摇缀,形状虽无特别之处,但走上前一看,只见石上有一只直径五六尺、厚七八寸的大坑,圆凹且光滑的底,底有积水,周边隐约有一圈石缝,与巨岩若即若离,乡人称之为石锅,也就是志书上说的丹灶了。所谓丹灶,庐山、黄山都有,但像这里如此浑然天成的,实属罕见。
前不久,兰溪市方太古研究会成立。不少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让又名“一壶生”的方太古先生学术思想和小桃源自然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
胡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