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6日 

第08版:古韵兰溪

姑篾地名的考证

  地名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金、衢盆地早在3000年前就有姑篾历史的开始。姑篾也是国称。姑篾是小小的族国,名称并有“姑末”、“姑妹”等别名。据《周礼·太宰》“大曰邦,小曰国。”史脉绵长的姑篾,盖春秋之际“姑末”已被越国所并,而其数百年文明史亦湮没不彰。姑篾在史籍中最早出现在《春秋》书中,隐公元年(722)有“盟于篾”之句。据《浙江古今地名辞典》“姑篾,一作姑末。春秋时越国之西境,杜预注:姑篾今东阳大末县。”《国语·越语上》记有:“勾践之地南至勾无(今诸暨),北至御儿(今嘉兴),东至于鄞(鄞县),西至姑篾(今龙游及至常山江山)。”兰溪城北(今兰棉宿舍地)一座徐偃王庙有唐韩愈所书碑文“姑篾之墟,大末之里,谁思王恩立庙以祀”。无不开启了兰溪母体有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会稽郡西南部、原姑篾治地设县治所名大末(东汉改太末),治所在九峰山下。

  秦而汉《后汉书·郡国志》“太末左传谓姑篾……龙丘山有九石特秀……龙丘长隐居于此,因以为名,其峰际、复有岩穴,外如窗牖中有石林……”由汉而晋《晋书·江逌传》“太末界深山有亡命数百家,恃山为阻,前后守宰莫能平。”史有记:“从孙策至孙皓七十年间征战山越计大小四十二役。”可见这支山越之顽强。

  唐代兰溪第一位进士徐安贞(今上华徐宅山背村人)著《千年佛潭传记》“姑篾建都河南,其县北涞水沿岸一带……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使姑篾国迁徙……转碾”来此。《雍正浙江通志·古迹》引《元丰九域志》“姑篾城在濲水南三里东的临薄里溪(今龙游地)也,今东阳(郡)大末县。”

  清乾隆《汤溪县志》称“太末县旧治在九峰山下,其城闉街北历历犹存”和“旧址践碑断碣所皆尚可约略其概。”清《婺遗续识》更有意思说:“太末古城在九峰山麓,水源自山际流出,蜿蜒而下兰江,波纹如绮,则濲水之滥觞于兹山也。”时人有诗:“縠纹波上君工病,姑篾山前仆善愁。”看来原有一山一水自然生态环境已不如前。

  明成化七年(1471)拆分金、兰、龙、遂边隅设立汤溪县。《汤溪县志·序》“汤溪置县在明成化七年,其地于春秋为越之姑篾,于秦汉为大末,乌伤二县境,大末即姑篾。”《汤溪县志·流源》“汤溪县新所创立乃兰溪属地。(按析入地北起钱村、后胡、下王、南至厚大、岭上、中有罗埠,狭长中心,中心为汤溪县治所在。有6894户,人数22304人,占那时汤溪县总人数的55.5%)、”治所在九峰山下的姑篾。汉高士龙丘苌隐居于此,王莽篡汉后为笼络人心曾请龙丘苌出仕,辞不受。五代兰溪诗僧画家邑人贯休曾主持九峰山禅寺,留下“九峰芙蓉蕖,王维图末图,层层皆有瀑,一一合吾居”的诗篇。九峰山又称龙丘山。龙丘曾一度为今龙游县古治之名。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曾画“九峰雪霁图”,使九峰山名声远扬。民国期间,国民政府司法部次长余绍宋是龙游县人,多次呈文有世交的浙江民政厅长阮毅成,要求把九峰山划辖龙游县,未果。而今九峰山已成为著名风景旅游地,游人不断;汤溪古城(今名汤溪镇)还有命名“姑篾”大末的商店。

  时过境迁,人口繁衍,经济发展促进县治增设。由太末(姑篾)衍分始设的兰溪县治在何处?《正德兰溪县志·山川》“古城山去县南二十里,大阜中峙,而两山环其左右,山脊有城周二里,其缺处如门。”《光绪兰溪县志·古遗》和《金华志》“自汤溪白沙源来者曰古城山,亦云有城址遗迹(按)山长数里,东南居金华,西北属兰溪,故二邑均志此山。”

  宋末邑人于石《九日登古城山》诗云:

  信步跻攀感旧游,寒烟衰草思悠候。

  西风白发空惊老,晚节黄花独耐秋。

  宇宙几个欢喜饮,江山一生古人愁。

  渊明三径今犹在,自笑不如归去休。

  这首诗被章枫山先生所著《正德兰溪县志》内紧接编入古城山后的诗句,“自笑不如归去休。”这“自笑”耐人寻味?

  古城山在九峰山下。也有说在城脚、在汤溪镇西五里汤塘上山。下伊山背一带,2018年5月19日驱车与好友同去下伊村,村书记会见了我们,观看了文物展馆出土的石箭、石斧和印纹陶片。当我们进一步提出一些意见时,该书记说:省文物部门还要来此发掘,届时电告我们。2018年10月24日,考古专家蒋乐平说:经历7个月青阳山遗址考古试掘又有很大突破,姑篾古国似曾相识“玉”影来。这“玉”影论证了章枫山先生的持重未敢贸然下笔。“枫山底事竟忘书”原因所在。

  (胡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