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9日 

第08版:关注

落实分餐制究竟难在哪里?

  提了这么久,为何落实这么难?记者采访发现,随着餐饮企业陆续恢复营业,各地不少餐厅响应倡议,推出分餐服务,提供公筷公勺,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面临诸多掣肘。

  首先就是健康意识不足。李萍认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据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孙女士说,一直合餐习以为常了,“也没觉得合餐有健康风险。但这次疫情也是一个警示,以后会主动劝家人和朋友分餐或者用公筷夹菜”。

  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赵婷在长沙经营的餐饮品牌于2008年开始营业,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包间内的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赵婷表示,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

  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吴安华认为,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很多老人受到观念的影响,一时也难以接受分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倡议最后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