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把手”不再直管财务说开去
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毛晓东
局里办公室一台彩色数码复印一体机坏了,无法修复,需要更新,按照较早前的做法,只要我这个“一把手”点个头,就能重新购买一台。但是,局里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购买三万元以上设备,要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并上报预算。后来,经集体研究决定,才重新购买了新的机器。不仅仅是大件的设备,就连办公室添置小件办公用品,我这个当局长的签字也没有效了。虽然,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但将这项“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工作的制度固定下来,始终约束着我按规矩办事,我觉得很好、很踏实。
同时,我也在思考,像这样突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制度的执行,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
我想到的是,更加明晰了“一把手”的权责。通过严格执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基建和“末位表态”等制度,可以进一步明确班子成员的责任分工,给了副职更多的实施空间,使其责任感会更强。在这个基础上,增强以制度管理的形式实施领导、监督、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权力在规范的范畴内正常运行。
我想到的是,更加有力地监督“一把手”的权力。对人、财、物等重大权力过于集中在“一把手”身上,很容易造成“一把手”出现工作偏差和决策失误,甚至有廉政风险。这些制度的落地,把“一把手”的“权力无限”变为党委一班人的“用权受限”,变成了班子成员相互监督、共同决策,进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使“一把手”权力得到有效监督。
我想到的是,更加强化了“一把手”的廉洁自律。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权力过于集中,促使我们减少权力运行的自由度,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把权力的运行公开于阳光之下,对降低“一把手”廉政风险,强化“一把手”廉洁自律,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我想到的是,更加促进了全局和谐氛围的营造。通过集体决策、全面公开,使我们的干部更多地了解我局各项工作运行情况,更好地理解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振信心,增强凝聚,从而形成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团结、更加和谐的团队。
权力要关进制度的笼子。“一把手”不直管财务,这是落实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管理机制的缩影。这一传统模式的破解,也体现了对“一把手”监督难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制度已经跃然纸上,关键在于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