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不一定是痔疮 也可能是肠癌
记者 徐桢瑾 通讯员 王菊花
导报讯 近日,一名患者因便血到兰溪市人民医院就诊。原以为是普通的便血,经诊治却发现是肠癌,好在发现及时得到了救治。
市人民医院肛肠科医生聂瑞瑾告诉记者,在临床接诊过程中,有不少患者因便血、痔疮、便秘等前来就诊,结果一查,却发现是肠癌。这并非危言耸听,调查数据显示,九成以上的直肠癌患者表示,曾经将肠癌便血当作痔疮。因此当发现便血之后,尤其是长期便血的患者,千万不能盲目地将便血当作痔疮,而是应该及时查清病因,避免误诊误治,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肠癌和痔疮虽然都表现为便血,但两者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聂瑞瑾表示,痔疮出血,血在大便前或大便后,呈鲜红色附于粪便表面,两者并不相混。严重的痔疮,则可能在大便前后出现喷射状出血,大便秘结时尤其如此。肠癌出血,血自肠中来,往往和大便混在一起,血色暗红,出血量也较多,有时甚至只解出一些血或黏液而无粪便。肿瘤如果接近肛门,还经常会因压迫肠壁而有频繁的便意。
除了便血外,大肠癌还有一些症状。首先,大便习惯发生改变。每天排便次数由一天一次,突然变成一天四五次。一些严重的大肠癌,甚至会出现每天数十次的黏液样血便,或者便意很急,但真正大便时量很少,而便后又觉得意犹未尽。
其次,反反复复的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变细,像笔杆一样,或大便有沟槽等,也是大肠癌常有的症状。医生在此建议,45岁以上人群必须每年筛查一次;40岁以上人群可以每年筛查一次;40岁以下人群每3~5年筛查一次。
肠癌发病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遗传因素。10~15%的大肠癌患者为遗传性结直肠肿瘤,常见的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及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其次,与患者饮食生活因素相关。经常食用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食物,或过多食用致癌物质的食物,如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等,易引发肠癌。
此外,多数大肠癌来自腺瘤癌变,其中绒毛状腺瘤及家族性肠息肉病变率最高。近年来,大肠的某些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血吸虫性肉芽肿也被列入癌前病变。
不过,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饮食方面要保证多样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饮水,避免高脂肪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定时排便习惯。同时,要及时防治肠道慢性疾病,及早就诊、治疗能够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