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庵的寺庙文化
在离兰溪老城北面约10里有一座幽居庵,位于石阜岭村东南首、金华山脉之翠屏山北麓。庵后翠屏山环抱形似交椅,庵前石级伸延而出,两边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绿成一片,风景幽雅宜人,空气清新。红日西沉,晚霞缭绕,百鸟归巢,景色更为艳丽。
清代汪启淑在《兰溪櫂歌》中写道:“幽居庵占兰城北,杰阁駊騀恣远观。怪底邑人轻曲律,应真画里解吹弹。”其后注曰:“城北十里外有幽居庵,中起高阁颇远眺,庵至今尚存。”
石阜岭张姓祖先张润之曾于此创办湓东书院,设帐授徒,播扬理学思想,为宋代兰溪著名书院之一。元至正二年(1342)改建为幽居庵,成为佛教寺院。
在幽居庵大门顶端现还存有一方石碑,上刻着“敕封兜率宫”字样。历经风雨洗礼,字迹仍清晰可辨,字体遒劲古朴,神韵流畅,是文物珍品。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朱元璋曾避难幽居庵的传说。相传在元末时,有一年冬天,朱元璋来到兰溪,在翠屏山北麓被元兵追赶,朱元璋被追到兰城北郊,发现一条幽静的小径通往山坳,急中生智,就把马头一拐退马走进幽静的小径入山坳,看见幽居庵后就躲在庵中的古井里,一位农妇用围裙盖住井口,帮助朱元璋摆脱了危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做了皇帝,回想起幽居庵避难之事,找到了在井口盖围裙的妇女,赐她佩戴凤冠霞帔。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朱元璋特颁旨旌封幽居庵为“兜率宫”。至今在大雄宝殿的大门上还刻有朱元璋骑马退进庵、明朝官员送“兜率宫”匾的图案。幽居庵就又名兜率宫。
汪启淑在诗注中写道:“邑人不喜音乐,故善歌者颇希。” 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巨变,石阜岭人非常喜爱戏曲,群众文化很活跃。1958年在幽居庵正殿还办过文艺学院,通过招考录取学员50名,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1岁,学习课程分戏剧与图画两科,经费自筹。演过的古装戏有《大破青石岭》《鸳鸯带》《六部大审》《薛平贵别窑》《大破洪州》等,现代戏有《十个新郎》(县会演获奖)《东海民兵》《钢铁卫星》《八根芦柴花》《支援宁夏》等。1959年3月停办。1981年,当时岩山乡政府创办岩山乡婺剧团时,文艺学院中的学员成了骨干。
沧海桑田,时移势迁,年久失修,屋倾墙塌,石阜岭村于1994年礼请柳松松居士主持幽居庵。1994年5月,以兰溪居士柳松松为首的信众,集资修复幽居庵古殿堂。修复后的幽居庵古殿堂,正堂有释迦牟尼等三座佛像,左边是千手观音塑像,右边是地藏王菩萨塑像。门口有古柏一棵、古桂花树两株,2018年经林业部门测定,都已有118年树龄。
1997年10月,经兰溪市人民政府批准,幽居庵成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并成立居士管理组织。2006年,栖真寺住持净一法师入住幽居庵,对寺庙进行规划,把原有的里庵塘、中庵塘修建成放生池,围上石栏杆。
寺庙文化是宗教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一脉。千百年来,它在传承宗教、民俗等文化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郑绍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