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当 补短板
切实提高水务综合保障能力
◎ 兰溪市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潘丽芳
今年,兰溪水务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大战略”,以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治理工作新思路,积极推进防洪体系基本完备、城乡供水保障可靠、水生态有效改善、水工程功能拓展,为兰溪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和基础保障。
构建防洪综合保障体系
为拥江兴城战略保驾护航
兰溪是全省重点防洪县市,三江堤防总长166余公里,占钱塘江千里干堤的1/6多。防洪安全综合提升是实施“拥江兴城”战略最重要的基础保证,是兰溪发展新阶段赋予水务工作的新使命。
(一)打造钱塘江堤防20~50年一遇“闭合圈”。钱塘江堤防加固工程自2016年8月开始实施,一期23.27公里已通过完工验收;二期23.99公里,至去年底完成总投资的82%,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17亿元,工程进度达到97%以上,6个土建标中1标水工部分已完成,2标、3标和4标汛前主体完工,5标和6标2021年汛前主体完工。届时,兰溪境内钱塘江干堤真正形成20年一遇防洪以上“闭合圈”。特别是上华片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将极大地缓解马达集镇及江南高新开发区防洪及排涝压力,保护金兰创新城核心区块防洪安全,促进围片内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以钱塘江堤防加固工程建设为依托,通过滩地生态修复、一村一景建设、堤防绿化提升等,打造沿江景观“五滩、七区、十二点”。其中,一期工程已完成了“五滩、三区、九点”,当前建设的二期工程重点打造“四区、三点”。钱塘江堤防加固提标和“五滩、七区、十二点”配套景观融合,让工程真正成为沿江群众的“生命线”和美丽风景线。
(二)提升城区防洪50年一遇“高标准”。落实省委书记车俊“6·25”洪水后来兰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启动城区防洪标准提升工程,一期10.04公里目前已完成,二期851米古城墙段提升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今年4月可开工建设。
古城墙是省级文保,该段城防提标工程在设计阶段就坚持防洪与文化并重、现代与历史相融的原则。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推荐,首次应用钢化玻璃防洪墙方案。防洪墙采用有夹层的钢化玻璃,两端为复古纹理材质包裹的立柱。目前,溪东城防钢闸门段640米沿江一侧先行实施玻璃防洪墙,今年汛前完工;古城墙段851米明年汛前完工。
(三)拉高三江防洪安全工程“新标杆”。为补足短板,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全市启动“三江”防洪安全综合提升工程项目规划,目前项目规划已着手开展。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增设压渗平台近100公里,结合滨水生态廊道、配套休闲驿站、路肩绿化亮化建设全面提升堤防景观。项目范围内全线以绿道形式贯通,在保证堤防安全的基础上,在居民集聚点沿堤面设公园、广场等。同时,对钱塘江堤防加固工程已配套的建设滩地和村景进行串联,充分满足居民休闲游憩和文体活动的需要。
计划今年实施三江防洪安全综合提升项目先行段,依托市区至游埠现有防洪堤,打造游埠片、中洲片堤防万米绿道,力争今年主汛期后开工,2021年汛前完工。除此之外,后续计划实施衢江左岸的塔山片、兰江左岸的童家埠片至后郑片,形成从市区到女埠全线贯通;实施衢江右岸的上华片,兰江右岸的吴村片、洲上的黄沙圩片,形成市区到香溪全线贯通,进一步提升全市“三江六岸”防洪安全与美丽江河有机融合的新格调。
构建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优质安全水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按照水源“内拓外引”行动方案,全力推进从源头到“龙头”的城乡供水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丰枯调剂、多源互补、安全高效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格局。
(一)完成“外引”,助力城南发展。都市区西部联网供水工程兰溪段于1月初已开工建设,婺城段3月初开工,今年下半年正式通水。结合“金兰创新城”总体规划,同步推进上华片区供水管网改造提升,同时计划改造城区老旧管网10公里,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着力“内拓”,增强北部后劲。一是完成钱塘垅水厂扩建工程,下半年完工通水,供水规模达到4万吨/天;二是铺设钱塘垅水厂至越龙山供水干管11.2公里,解决沿线村庄及越龙山度假区饮用水问题;三是双峰岭水库扩建工程计划今年完成工程前期。
(三)管网提升,打通西部“血脉”。西部乡镇供水最大“痛点”是供水管网问题,管道多年未得到改造,漏损率高,供水末端区域水压不足、水量不够、供水保证率低等。因此,新建西部乡镇2条供水干(支)管已刻不容缓。永昌至游埠供水干管总长度27.6公里,重点解决永昌、诸葛、游埠等乡镇供水问题;黄店至女埠工业园B区供水支管长9.8公里,解决管道沿线村庄和女埠工业园用水紧张问题。争取3月开工,尽快建成通水。
(四)饮水达标,农村全覆盖。今年实施农饮达标提标项目93个,解决达标提标人口13.3万人。到年底,全市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22.6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全面达到省定要求,城市管网供水、乡镇集中供水覆盖率分别达到72.8%、19%;单村供水站从117座减至77座,单户供水人口减至0.3%。通过农饮达标让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使城乡民生环境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