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国使者在兰溪
清代《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兰溪城北邑厉坛有一座清代琉球国使者墓,碑镌“首里府與力向氏嶴滨亲云上之墓”十四字。”说的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一位琉球国使者途经兰溪时去世,葬于此。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藩属,琉球国在明朝初年即与中央王朝建立朝贡关系。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弟泰期奉表入贡。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派学生入国子监读书。琉球留学生有两类,一类是官方派遣的官生,在华所有费用由朝廷负担;一类是“勤学”生,为自费留学,朝廷不负担其费用。洪武二十五年至成化十八年(1392~1482年),琉球国派的官生都是王亲国戚和官员子弟。明成化十八年至清嘉庆七年(1802年),来华留学的官生几乎都是福建人的后裔。此后,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源各半。有明一朝,共为琉球培养官生十七批53名。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截获向南明唐王朝廷进贡的琉球国使臣,并遣送至北京。顺治十年(1653年),琉球国正式遣使向清朝进贡。清代对接待琉球国使臣的程序非常严格,规定从福州到北京的路线不得更改。琉球国使臣通过福建境内越过仙霞岭后,进入浙江的钱塘江上游,经兰溪到杭州北上,沿大运河到北京,全程近2500公里。据统计,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国来华使团达884次,其中明代537次,清代347次。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琉球国派遣梁成楫、阮维新、蔡文溥三名留学生入北京国子监读书,蔡文溥有“中山王国第一才子”之誉。康熙三十年(1691年),这三名官生肄业即将归国,琉球国派使者北上迎接。使者乘船行至兰溪,不幸病故,并安葬在兰溪城北邑厉坛(今一里坛)。本文开头引述的《光绪兰溪县志》文献资料即与之相印证。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官至内廷总师傅、兼理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礼部尚书兼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太师的福建漳浦人蔡新(1707~1799年),进京途中经过浙江,坐船到达兰溪,在兰溪的福建同乡们都去看望他,蔡联景(1723~1800年)也以同乡身份参与。十年后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蔡新告老回福建家乡,坐船经过兰溪的时候,又与蔡联景相见交谈,“维时邻舟无语,月坠前江,吾两人犹抵掌未已也。”此时,龙溪蔡氏已居兰溪一百五十余年,犹视作福建同乡人。
这位琉球国使者病故兰溪后,琉球国另派使者北上,将三名留学生迎接回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琉球国王向清朝皇帝进献谢恩贡品:围屏纸五千张、嫩熟蕉布一百匹。是不是就在这一次,进贡使者专程拜谢了兰溪蔡氏祖先,留下了谜团。 (蔡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