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求雨
“连村桑柘绿于岚,晴暖人家尽浴蚕。匝月麦苗无快雨,乞灵又议向龙潭。”这是一首汪启淑记录农事和民间风俗的诗歌。一是农户摘桑养蚕。二是麦地旱情连连,百姓只好向神袛求雨。
对于贫穷农户来说,吃与穿是人生和一家人的大事。“连村桑柘绿于岚,晴暖人家尽浴蚕”。柘,又名柘桑、灰桑树。岚,山间的雾气,这里特指江边偶然出现的水雾。兰荫山(又名横山)周边的村落,绿色的桑树、柘木连片;连续的晴天,天气早已转暖,蚕宝宝睡睡吃吃、快乐无比。
而对田地里正在生长的麦苗来说,却并不如此。“匝月麦苗无快雨,乞灵又议向龙潭”。一个“又”字,说明即使地处三江口,也因经常发生旱情,麦地里无水可浇。没办法,百姓只好聚拢一起,商量、策划向陆上的神袛、水中的龙老爷求雨的事情。
桑柘的绿色与麦苗的干渴、蚕宝宝的慵懒与麦农的着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作者是一个具有民生意识的现实主义的诗人。
诗中的“龙潭”就是横山潭。它位于兰阴山下,江面看似平静但潭水较深。直到今天,在释迦摩尼诞生的日子,兰溪知名寺庙在此地做佛事,佛家弟子、善男善女还会就地放生,祈福消灾。在平常,他们在横山殿祭拜了“灵源积庆侯”后,也不忘来到兰江横山潭边点蜡、焚香、烧纸、乞灵。
因为在这里,曾发生过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南朝刘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建州刺史徐灿携夫人宓氏于赴任途中,在横山潭遭遇大风,覆舟而亡。徐灿为官清正廉明,平生做了不少善事,颇得民众爱戴。据说,两人尸体经百姓打捞上岸后,面容没有改色,且身体发出奇香气味。
在过往,三江两岸灾荒连连。徐灿夫妇遇险后的第二年,兰溪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百姓认为,这是徐刺史在天上庇护着他们。为了纪念徐灿,四面八方百姓捐助资材,在兰荫山东麓建造了这座殿宇,并塑其像,以示敬仰。
横山殿历史悠久。宋代徽宗皇帝宣和三年(1121年)加封徐灿爵位,为“灵源积庆侯”。在明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横山殿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康熙帝又敕封徐灿遗官为“自在大帝”。两朝帝王加封后,地方官员、贤达向横山殿朝拜不断,香火更旺。
(陈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