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6日 

第09版:故事

十多道工序成就遮阳防雨笠帽

  在乡下,过去每家每户厅屋里的墙壁上都挂着蓑衣和斗笠。农夫下地犁田、雨天莳田割稻、船夫行船拉纤、码头工人搬货、渔夫江边垂钓,一切劳动者雨天作业,都要穿上蓑衣、戴上斗笠,以避雨之用。笠帽,用竹篾、箬叶、棕皮等编成,可以御暑,亦可御雨。笠帽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最早出现“笠”字,是在《诗经·小雅·无羊》中“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说明古人很早就在生活中使用笠帽了。

  一顶笠帽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颇为繁琐。谢和妹说,要经过劈篾条、打帽斗、填笠帽、缝帽檐、定笠帽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单是劈篾条,就十分考验功力。“编笠帽的篾条和凉席的篾片不同,要削得更细、更薄,而且对竹子也有要求,最好是两年生的竹子。”谢和妹回忆起一开始学的时候,她的奶奶会把竹子削成一小段一小段交给她,再由她削成细小的篾条。到后来掌握了技巧,谢和妹就能整根上手了。编笠帽的篾条,三尺左右最好。

  笠帽要从顶端编起,再把竹篾条向四周分发出去,从而构成笠帽的外形。因此,编好帽顶部分便成了做笠帽的关键。帽尖部分是凸出的,编织时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木制模子上,这样才能做得又紧密又美观。编好两张片子,再夹上箬叶,把两张片子合拢就完工了。笠帽要做到不漏水,除了坡度恰当外,上叶时箬叶的顺序也要特别注意,交接处不能有疏密,更不能脱开。外形还要编得圆,否则戴在头上很难看,就是废品。最后编到帽檐收口时,再用藤条把边缘外露的篾条收整齐。

  外形用篾条编好以后,再在里面铺上薄膜、粽叶、油纸,三层严丝合缝,便能防雨遮阳。